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一个好的细节能抓住人或事物最具个性和代表性的细微之处。调动读者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引起共鸣。在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通常作为通讯写作的特有手段,用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近来。细节描写在消息写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许多记者在写作消息时“引进”细节描写手法.使消息具有了更强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但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消息中,细节都被认为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抢了主体新闻的风头。  相似文献   

2.
姚福 《新闻传播》2005,(7):62-63
在整个消息写作过程中,交代信息来源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对一篇堪称完整、规范的报道而言,这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消息需要交代来源,事实必须注明出处,这不仅仅是_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写作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细节是指作品中的细小情节。在通讯写作中大量应用,在消息的写作中,也常用这种技巧,只是消息的写作中细节的应用更加精炼。西方的新闻研究者很是强调细节在表现新闻事实中的作用,这从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中可明显地看出来。当然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的一项新闻奖,评选自然离不开美国的新闻价值取向,但新闻作为人类社会共有一种文化现象,其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果说情节是骨骼的话,细节便是血肉。细节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同样也很重要。当然,新闻与文学中的细节不同,它要求情节和细节的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4.
消息的写作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消息的写作上要努力创新,力求写出的消息不落俗套,充满新意,真正能吸引广大受众。下面,笔者结  相似文献   

5.
正"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  相似文献   

6.
于为苍 《新闻界》2005,(1):110-111
消息中的细节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新闻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佳的新闻写作包括一整套技巧,它们使事实、概念、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消息写作使用目击式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新闻理论充分。发展的今天,有关导语的写作仍然是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导语的写作中,应特别强调细节的作用。如果把握好细节,将会大大提高导语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在消息中怎么写好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有的同行说得好:细节犹如珍珠,镶嵌到消息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消息更有说服力、感染力。那么,在消息中该怎么写好细节呢? 回答这个问题,从消息写作的经验中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其一,根据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来处理,写细节要做到精当又简洁。消息写作要求简洁,写细节也必须精当。因此,在消息中写细节不能  相似文献   

9.
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柏铨 《青年记者》2006,(23):19-21
一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有的新闻院系分为两门课程,有的则合而为一)。它既应当涵括一般的新闻报道(含消息、通讯)的采访写作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也应包括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法制报道、文教报道、医疗卫生报道、文娱体育报道等各类专题报道的采  相似文献   

10.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11.
加强消息的美感,动用灵活的写作手法,将消息写成一篇集意境美和理性美于一身的短文字,是创新消息写作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情感之美消息讲究的是用最质朴简练的语言把事件叙述清楚,那么消息的语言是不是就不需要色彩呢?答案是否定的,消息同样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言,需要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消息有灵动的美感。例如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羚羊》中有这样的文字——潜伏下来的观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事,像跨过自己家的门槛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亲,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寥寥数笔,既活泼又雅致,藏羚羊的…  相似文献   

12.
逄金一 《青年记者》2008,(11):35-36
新闻写作不重视细节的作用,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不同点所在,也是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所在.但是,若说新闻写作在本质上是排斥细节作用的,却又找不到理论上的依据.笔者浅陋,所看过的几本新闻专著,讲写作,大都是强调简洁又简洁,崇尚凝练又凝练,对细节的作用强调不够.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消息的写作弱化,消息的主体地位在削弱。主要表现为:重通讯轻消息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写消息的人越来越少;消息的整体质量差,远远比不上通讯和新闻专稿,见诸于广播电视大量的是内容平淡、手法陈旧的平庸之作,精品佳作少,严重影响了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为什么消息的写作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消息没有份量”。不如通讯和新闻专稿有份量,有影响,有的认为“写消息没有水平”,容易写得很,不能反映水平,有失自己的身份。二是作风上存在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消息中该不该用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写作中该不该用形容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认论者认为,使用形容词有悖于客观报道原则,会妨碍新闻真实性。肯定论者认为,使用形容词会增强消息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能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那么。消息写作中究竟要不要形容词,形容词使用到何种程度才是最好的,笔者联系中外消息写作的实际,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黄维翠 《大观周刊》2013,(8):180-180
“写作义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相似文献   

16.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肉。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有些国家的新闻界认为,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无能的表现,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穆青同志说,要“注意抓细节。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他还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这两句话,把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说得相当概括、明确。实践表明,通讯、特写需要有生动的细节,消息写作也要重视细节。这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18.
细节描写在文艺创作中的魅力,我们早有体会,而在新闻文体写作中,细节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犹如一支神来之笔,使新闻这一朴素平安的文体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源于文艺创作中的细节一词,其不同之处是文艺创作中的细节是虚构的,而新闻作品中的细节必须完全真实。如何掌握和运用细节描写呢?笔者认为:一、深入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与文学创作相同,在写作新闻之前,必须拥有大量的、丰富的素材,那就是必须对报道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作者到现场去采访,到第一线去采访,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采访。穆青同志在谈到人物通讯的写作时说,生活本身是丰  相似文献   

19.
我们需要从最微小的消息写作开始,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戒除新闻、宣传不分的非职业的毛病。让我们重温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中关于消息写作的常识:“切不可将意见加杂于新闻之中迷惑读者。”“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自有主张。”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导语的分量如此之重 1865年4月14日晚,美国总统林肯遇刺后几分钟,美联社记者拍发一条电讯:“总统今晚在剧场遇刺重伤”。如果把这条短消息作为新闻导语写作的开端的话,消息导语也走过了135年历程。 导语,作为展示记者才华、素养的位于消息篇首的方寸之地,可以说寸土寸金。有的几句话便抓住人心,磁石般吸引读者的目光;有的仅是标题的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