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是罗贯中笔下“三大战役”之一,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上堪称经典之战,在文学描写上亦堪称经典之笔。作者通过虚夸战争规模、改造战争性质、层层设置波澜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夷陵之战的传奇色彩,充分显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精妙的虚构艺术。  相似文献   

2.
敢问路在何方─—全国第五次县、市成人中专协作会暨经验交流会侧记本刊记者郭炳德初冬时节。湖北江汉平原西北部的荆门、宜昌。这里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曾在如今的石化基地荆门跃马横刀,大战北犯的曹魏大军,留下了摄刀佳话;而古夷陵之战,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三国相争中东吴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创造出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和阻击曹操“四越巢湖不成”的胜利,说明这是孙权的善于使用人才并信任以专的结果,反映出孙权的胸襟、气度与谋略。  相似文献   

4.
“夷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光明日报》在七九年九月四日《史学》专栏发表了蒋福亚同志《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一文(以下简称蒋文),对上述传统的看法提出了疑问。该文所做的考证和分析对于澄清这一问题自然是有益的,但该文的论证和结论仍不足以服人,现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与蒋福亚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夷陵之战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年影响深远的一场战争.此战刘备损失惨重,但尚保留了后阵十余营及前锋向宠部等,利用夜色突围而去,并没有全军覆灭.陆逊之所以获胜,与吴国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及夺取后,采取了安定民生、收罗民心、竭力笼络荆州地主阶级、大力镇压荆州少数民族和积极备战等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这才是吴胜蜀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薛军力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一直创业未果、颠沛流离的刘备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前途。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凡引自《三国志》者,不再注书名)。这是...  相似文献   

7.
汉末建安时期的长坂坡位于今荆门漳河新区响岭岗、掇刀一带。长坂之战以前,鲁肃和刘备在此相会,确立了联合抗曹的方针,长坂坡是孙刘联合的起点,随后的长坂之战是赤壁之战和三分形势的前奏和序幕,是刘备集团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在整个三国时期,长坂坡是魏、蜀、吴三方势力角逐荆襄地区的地理中心,是三分形势的重要地标,在天下三分格局形成和三国文化演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有一座美丽的定军山,三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诸葛(zhu ge)亮就长眠(mian)在山脚下。在这里,还发生了一场三国时期著名的定军山之战。这里四季如画,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9.
●学习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 ,涉及的知识点有 :淝水之战 (出过材料题、选择题 )、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 ,加之高考提前 ,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四个知识点 ,有两个知识点被首次列为阅读内容 ,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 :“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知识图解1 .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0.
《文选》单独设置檄类,显示出编纂者对檄体独立地位的认可.其中对汉、三国时期四篇檄文的收录,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编纂者的意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作为早期檄文的代表,文体功能以晓喻为主.三国时期的檄文,其内容侧重于叙述兵革之事,呈现出事昭理辨、气盛辞断的行文风格.由汉魏三国檄文文体功能的演变,可以看出《文选》编纂者推崇的是文质相参、辞切事明的檄文.  相似文献   

11.
《水经注》将于禁屯军置之樊城,与《三国志》不合。结合庞德行止及曹仁记水碑,于禁七军屯地应是晋宋时平鲁城,《水经注》此段或有舛误。三国时期邓县移徙樊城东北,以方位、道里计算,平鲁城或为樊城西北之邓城。  相似文献   

12.
三国诸战役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孔明北伐等诸多著名战役。刘、曹汉中之战,虽在史书具载,但未专列。余研读《三国志》,参《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稽考史事,独成此篇。汉中地处益州(四川)北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群山屏抱,汉水横贯其间。其自然环境与四塞的险峻地形,决定了它自声就是商旅往来和兵家必争之地。汉中与南北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的情况。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历史上就有“人才莫盛于三国”之说。在刘备,曹操、孙权属下众多的谋士战将之中,诸葛亮是个极其光辉夺目的人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文化”,都热情讴歌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能运筹椎幄,决胜千  相似文献   

14.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历来是史家所注目的三国时期两次重大的战役。前者为曹操廓清中原铺平了道路;后者则为孙刘同曹氏三分天下打下基础,二者对当时历史的具体走向都是大关键。至于这两次战役酝酿之久、曲折之多、决战之烈,前者总是远胜于后者的,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后者的名声却又远胜于前者了。这个现象缘由是多方面的,远的暂且不说,就明清以降而论,《三国演义》在社会上的影响,实在是扩大这种逆向反差的主要因素。这主  相似文献   

15.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16.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被称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大餐.学校恰好也安排了传统文化课程.我不能像大家那样纵横捭阖,神采飞扬.怎么办呢?照本宣科?心有不甘.讲点什么?从哪人手?颇费思量. 可能是从小酷爱听戏曲的缘故(小时候仅有的接触文艺的方式),我想到了京剧,想到了三国.京剧中与三国有关的戏太多了.比如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失·空·斩》,讲刘备娶孙夫人的《龙凤呈祥》,讲诸葛亮去世的《七星灯》,讲关羽、张飞去世的《哭灵牌》,还有《三顾茅庐》《水淹七军》《战樊城》《古城会》《走麦城》《白帝城》《七擒孟获》等.我为什么不能带着学生从京剧这一崭新的角度去品品三国呢?京剧被称为国粹,它的艺术理念、表演形式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而三国,学生也多有了解.于是,我决定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京剧唱词人手,带领学生赏京剧,品三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历史课本上册(以下简称“上册”)的内容及教法谈些粗浅的看法。小学历史课本上册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上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色:(一)红线穿珠,以点带面。教材不是采取习惯用的朝代更替体例,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红线穿起了一颗颗珠子。所谓“珠”,即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形成最具代表性的点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概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教材只穿了《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魏孝文  相似文献   

19.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汉末三国时期孙吴一方人才之盛、英杰之多,看《三国演义》对于东吴英雄人物的描写,指出它描写成功的地方和拥刘反曹观念影响,以东吴人物作蜀汉人物之陪衬导致的诸多失误与不足:并指出这是小说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