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继承了五四传统,完成了与五四文学的认同或对接.这就是说,以高扬民主,直面人生,张扬个性的五四文学,兜了一个长达六十年的大圈子,又回到它原来的的出发点.——当然,它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转圈而是更高层次的回归.本文主要以文学的主题意识为追踪目标,描画出它在六十年中的变化轨迹.它虽然曲折往复,纵横交错,但却脉络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文学意识结构的整体性.由此,导发了作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设置的再思考:把现在通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重新划分,以党的三中全会为上下限.以后称当代文学.以前至五四称“六十年文学”,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为《六十年文学史》的构想而写.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引发了对于雅俗文学界限、内涵、价值和评价体系的重新思考.传统的"雅俗对立"观在理论批评、创作实践、语境转换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摒弃扬雅抑俗的传统观念,以互动共生的整体观来考察文学系统,是当代文学格局的必然性变动.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灾害书写接续了现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现实主义传统,延续了现代文学对苦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民族危亡”的历史想象,灾害的文学书写变成了“民族救亡”的行动,在对民族一国家的重塑中延续了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情怀,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当代文学的自然灾害书写参与者广泛,长篇叙事作品大量涌现,出现了与现代文学所不同的新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存在模式化、浅表性等不足之处,很难突破对灾害的表象书写.当代文学应积极地建构灾害的文化创伤,把灾害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承担起人类应有的生态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5.
对于民族身份的现代性构成来说,性别视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当代文学中有关中国女性与西方男性的跨国情缘叙述便投射出了一种"中国"/"西方"的民族寓言,而且这一过程在近三十多年的当代文学变迁中呈现出了自恋主义下的民族主义修辞、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被神话之后民族的颓败与性别的沦落、重建性别回廊中的民族身份等不同的文本形态。论文通过不同时代代表性作品的典型分析对此做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健康人格.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责无旁贷,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边缘化的同时,也淡漠了对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育.面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让学科重新焕发光彩.立足培育大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基点,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健康人格培养的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从多元并存的文学史、文化史现出发,对蕴含在校内、校外(区内)、网络化等中的少数民族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运用,以求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和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途径,从而最终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的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写作私人化,以及非中心的解构主义叙事。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重构,要立足本民族的语言与本民族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
莫言以其文学创作关注着人的生命力的消隐及退化,在作品中用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他对人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颂扬和呼唤.这一主题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无疑是独特而醒目的,它承继了现代文学中一个生生不息的命题--对重塑民族生命活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现代发展离不开对民族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总是强调向外来文化学习,忽视甚至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因而造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两大弊端:一是西化倾向严重,二是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民族传统文论及当今创作实践的研究,使中国文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又有其鲜活的现实生命力.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作指导,才能使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真正攀登现今时代世界文学的巅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就是中华民族文学的当代风格。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风格都在变化、发展,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都应继承、创造,没有继承便没有创造。民族性——时代性,这是测量中国当代文学风格传承、变异轨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相似文献   

13.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地位值得重新思考和定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的教材编写及在教材改编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讲解莫言及其作品是当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古老的民族衰落、消失了.然而,以色列,一个在此洪流中失却其国土的民族,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佐证,无疑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奇迹中的奇迹.失去了本民族语言的人们是如何重新复兴并在全民族发展希伯来古语的?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学和语言与文化多个语言学角度,揭示希伯来语复兴之谜.  相似文献   

15.
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中外文学比较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并对中国当代文学追求自己民族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讨,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也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是一部匠心独具、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论著.  相似文献   

16.
站在世纪之交的十字路口,《作家报》和《时代文学》提出“现实主义重构”的理论命题,以寻求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绝非出于制造“轰动效应”的策略性目的.对于广泛影响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并且曾经构成中国当代文学核心要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新加以认识,尤其是对近年来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强力渗透方式企图消解和取代现实主义,因而从反面促使现实主义自身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的现实加以科学考察和理论总结、阐释,无疑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的确认以及转换,成了现当代文学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文学史写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学经典形成的机制比较复杂,文学经典的消解除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外,还有复杂的文化因素。现当代文学史构建中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消解都与人们重新发现那些当时非经典作品中的当代因素和新的审美价值有关,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国际文化环境、地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课程当代部分,除开始的概述外,只选择了六位作家的六篇作品。由于篇幅较少,这里我们拟逐一进行辅导,以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在此之前,有几点简短的提示:1.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分期问题。这是同学们学习当代文学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虽然台湾文学是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中国当代文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6;1966—1976;1976—1991。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是一部重新发现人、重新发掘民族灵魂的大书,作者站到了彻底的人道主义立场,以悲悯的心情,谛视民族苦难,完成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民运的形而上的沉思和揭示.在送历史潮流而行的白嘉轩等人物身上展出独特的人格魅力.真实的描画出在白嘉轩们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威压下呻吟、反抗的年轻一代形象.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的文学,对于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当代文学,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相对距离的隔绝,也许我们会觉得很陌生,我们甚至不很清楚在那鄂尔多斯草原的深处,在那绵绵的大青山的脚下,中国当代文学在那里是怎样走出自己曲折历程的。于是,在读到《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展示的燕山以北的地域文学概貌,犹如听娓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