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菜场、鱼行、饭店、食品店乃至文具、百货店的价目牌上,看到了错别字,常常投书报社,呼吁改进。听一友人说,其实报上的错别字也是时有所见的,甚至一些销量颇大的报纸也不例外。日前因找资料而翻阅了上海一些报纸,果然所言不妄,错别字纷至沓来,映入眼帘。诸如把墨鱼(乌贼)错成“目鱼”,绿豆错成“录豆”,香莴笋错成“香乌笋”,螺蛳错成“螺丝”,长把鸭梨错成“长巴雅梨”,萝卜错成“罗卜”,黄蕉(苹果)错成“黄焦”,  相似文献   

3.
现在报刊上文字、语句错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地名错误,又占了其中相当分量。试举两例:今年1月11日北京的人民公安报第4版一篇《宿县大解救》的通讯中,就把“湖南”汉寿县错成“湖北”汉寿县,把湖南“郴州”错成“彬州”,把湖南“新化县”错成“新华县”、新化市”。1月17日广州粤港信息日报一则不长的  相似文献   

4.
读者对出版物提意见,其中之一是错别字方面的。的确,阅读图书遇到错别字,就像吃饭嚼到砂子,使人感到很不是滋味。何况它谬种流传,误人不浅。我们就多年在校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这方面的现象,找一找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以及探索一点消灭错别字的途径,以求教于出版界的同仁。一字之差的严重错误把“赋诗”错成“贼诗”,把“欣赏”错成“欣尝”,把“大十六开本”错成“六十六开本”,把“场记”错成“埸  相似文献   

5.
消灭错别字     
报纸、广播和电视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往往引起读者、听众和观众哑然失笑。有一家电台把“垣”字读作“恒”,事情已过数年,至今有人还作为嘲讽的话题,足见影响之深。近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时,还常常看到或听到错别字。例如:“潸然泪下”,错成“潜然泪下”。“潸”与“潜”不仅音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执著追求”错成“执着追求”。“披云雾见青天”,本意是云雾消散,但有人错成“拨云雾见青天”,云雾如何拨呢?“噤若寒蝉”错成“禁若寒蝉”。“索性”错成“索兴”。“尽绵薄之力”错成“尽棉薄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报纸、电视、广播中错字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读者和听众、观众往往把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语言文字作为规范,报纸、电台、电视台一旦出错,真是误人子弟。出差错,有些是校对的疏漏,有些是记者、作者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编辑或播音员未尽到  相似文献   

6.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7.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杂志可称为是刊院学员和新闻爱好者逐渐通向编辑记者水平彼岸的渡船。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读完去年第六期和今年第一期、第四期后,发现在文字方面有些错别字和语法欠妥等现象。如第一期的图片说明,把华山冶金汽车修造厂的“冶”字错成“治”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字错成“斯”字;第四期“形迹可疑”的“形”应为“行”字;去年第六期“这样以来”的“以”字应为“一”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6日,首都一家大报刊登一幅哈萨克斯坦女运动员夺得第三届亚冬会首枚金牌照片,大标题出错,把第三届的“届”字错成“枚”变成了“第三枚亚冬会首枚金牌产生。”3月27日,某大报刊登的图片《西藏登山队出征尼泊尔》,标题和文字说明都把尼泊尔的“泊”错成“伯”。4月8日,一家报纸刊登一条消息,题为《美国洛山矶时报》,从标题到文章4次使用了《洛山矶时报》一  相似文献   

10.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错得出奇     
最近看到一本《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文中的一些错字,如把“末尾”错成“未尾”,“灵柩”错成“灵枢”等,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类错误,竟在字数不多的目录上也有,如第七章第三节的标题:“解放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问题”的“放”字,不用说,应是“决”字。也许该书编  相似文献   

12.
趋势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种崭新的立体化新闻报道方式正在电视新闻围内蓬勃崛起。所谓立体化.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扫描”,既报道其“正象”,又报道其“反象”;既反映新闻本身的事实.又报道新闻以外的其它相关背景;从而把这一新闻事件“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报道出去。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联想,把一切与这一新闻事件有关的事情全部报道出去,从而把新闻报道从某一点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层面,把单一新闻深化衍生为一组新闻,使报道既有时间的广度又有空间的…  相似文献   

13.
写新闻需要五要素,何人、何地是其中的两个要素,写新闻把人名、地名写清楚、准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少数通讯员写稿不够严肃、认真,常常把人名、地名写错,影响很不好。如:一位通讯员在一篇报道中将“县委书记徐宗礼”误写成“许宗礼”,把受表扬的“李新民”错成“李瑞民”;另有一篇稿件中说:“孟家烧鸡可与滑县道口和山东符离集的烧鸡媲美”,其实,符离集位于安徽境内,  相似文献   

14.
某省报在刊登《中国检察报》创刊的消息时,竟将《中国检察报》错成了《中国检查报》;一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法制刊物载文提到“检察院”时,亦将“检察院”错成了“检查院”……联想到诸如此类的事,不能不令人顿生感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17.
有感而发     
套话=假话 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罗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罗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 “套话”的实质是“假话”。编辑之所以把通讯员的“假话”说成“套话”,不过是一种委婉之法罢了。 比如:动不动就给主人公加上一句口头禅“谁叫咱是党员(干部、×长等)呢”,这话是否主人公说过,使人怀疑,纵然说过,也不必非写上不可。因为,此话用滥了,反显得不真切,这是其一;用上它,未必能看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反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新华社记者曾为错别字在某大城市及上海南京路上泛滥的问题写了专稿。其实,当前错别字泛滥已经到了横行成灾的程度!谓予不信,请看事实。错别字连篇累牍并近乎愈演愈烈的首推电视节目。1988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片头、说明、歌词、演职员表、广告、流动字幕中,都曾出现过屡见不鲜的错别字,择其要者如下:九州方圆错为“九州方园”;神采错为“神彩”;预示错为“予示”;副导演、副食基地中的“副”均错为“付”;蓝鸟、蓝天、蓝田县、蓝天野、蓝传胜中的“蓝”均错为“兰”;马赛克错为“马(宀西)克”;红彤彤错为“红丹丹”;福建错为“福(占廴)”;即便错为“既便”;通信错为“通伩”;难忘今宵错为“难忘今霄”;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校对工作视为“雕虫小技”,这实在是一个误解;而唯其“细”、“小”,则更有着关乎大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好的技术(包括校对的技术)能把正确的政治内容最完善地表达出来,坏的技术则不能做到这点,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新闻工作文集》“政治与技术”)。解放前国民党的报纸,常常把“中共”、“中央”两字弄错。有一次某报把“中共溃败”错成“中央溃败”,弄成一场笑话,使报馆险遭查封。从这个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可贵,就在这个意义上。”(引文同上)  相似文献   

20.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