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的超越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实教育多以“底线教育”样式而存在, “超越教育”是对“底线教育”的扬弃。“超越教 育”发轫于学生的“未完成性”,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追求“完人”形象。“超越教育”体 现了教育的根本诉求,昭示着中国教育的明天。  相似文献   

3.
帮助残疾学生正确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生教育”是关照主体人生的教育,旨在帮助残疾学生认知生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教育智慧上,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面向“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还是“开放教育”的学生,教育模式的改变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建设的实践,逐步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考核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生个性的培养基本上处在边缘地带甚至是被关注的盲区。 学校和班级教育中强调过多的是“整齐划一”.是“步调一致”,是“思想统一”;运用最多的教育方式是“管”“卡”“压”“堵”。许多学校不容许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只想让学生的大脑成为“权威”思想的灌输工具。  相似文献   

6.
《辽宁教育》2011,(4):44-44
“慢教育”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特点,细化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教育内容,静心等待学生自然成长的教育策略。“适度”教育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学的容量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慢”且“适度”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品格,实现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韩恒顺 《教育》2010,(5):54-55
在当今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文规定:在教育教学中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一旦有教师对学生略施惩戒,社会、家长、媒体、教育主管部门就会群起而攻之。  相似文献   

8.
试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 ,利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方式 ,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弊端的反叛 ,也是回应当前道德教育实效持续低迷的现实而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新兴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特征 ,并据此评价三种行之有效的主体性教育方法。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顺从”、“教会听话” ,而是“教会选择”、“教会负责”。这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 ,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  相似文献   

9.
李静晶 《学周刊C版》2010,(10):146-146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教育学生听话守纪律;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一切为了高考分数;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现在的情况是:普遍地强调学习,大学里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某些学校、某些课程“满堂灌”、死记硬背、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令人担忧。在这里我想大声呼吁: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申时芳 《贵州教育》2011,(5):25+38-25,38
如今,教育圈的“行话”——“赏识教育”、“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此起彼伏,从“尊重学生”演变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11.
所谓“梯度” ,是指呈阶梯状、循序递进的发展趋势。梯度教育模式则是指高校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活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地明确各时期的工作重心 ,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以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学生在大学时代的普遍经历 ,高校教育应分“四阶段”(其时间段划分以学期为标准 )推行。一、适应教育阶段 (第 1学期 )1.应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化如果说中学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育 ,学生在教与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学生意识中 ,学知识不是“我想学” ,而是“我不得不学” ,因为“我要考大学” …  相似文献   

12.
刘承梅  李龙 《新课程研究》2009,(11):110-11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伴随着“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我们并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但再尊贵的花草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一点惩罚。当然,惩罚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指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比如,以否定的语气、表情(不理睬).来批评、谴责学生,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数成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催化剂”与“润滑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怀着真诚的爱生之情,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帮助学生,真诚地信任、尊重、鼓励、教育学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篇文章中 ,只就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生命及其特点、生命教育的涵义等问题做了讨论。现再对生命教育的目的、内容、意义等问题作些探索。一、生命教育的目的(一 )生命教育目的的几种说法关于生命教育的目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述。现仅摘引几种说法如下 :1、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 ,即“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 ,“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 ( [台湾 ]吴清基 )2、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 :其最基础的目标是 ,“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 ;第二阶层目标是 ,“在增进发展生涯” ;最高目标是 ,“促…  相似文献   

15.
郑梅蓉  洪榕波 《考试周刊》2012,(54):191-191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渴望平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愿别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高中班主任教育学生时更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无痕教育”往往比那些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好.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三心”:敏锐的心、爱心、诚心。  相似文献   

16.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两年以来,四川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9+3”免费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9+3”学校以党团建设工作为载体,以促进“五项教育”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长线化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加强藏区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论个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上的个性教育思想借鉴中外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个性教育思想,对于坚定我们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与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鼻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个性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孔子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因人而教。他能够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因而他的学生成就也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文学”。西方古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本文结合学生的现状,从需不需要“惩戒教育”、如何理解“惩戒教育”、怎样实施“惩戒教育”三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赏识教育风靡之时,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等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诚然,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批评教育不当,会产生一些消极性。  相似文献   

20.
胡晓兰 《学语文》2004,(6):20-20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的教育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那么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到底有什么具体内涵呢?一、从“缺陷观”走向“完整观”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