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忠辉  葛翔 《视听界》2008,(4):42-45
据CSM媒介研究全国测量仪数据显示,在5月12日至18日期间,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通过各级电视台的直播节目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和收视之最。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其中包括BBC、  相似文献   

2.
周伟 《视听界》2008,(4):58-59
汶川地震发生后5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面进入24小时连续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部节目时间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之声的企业广告播出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全面调整:在全面丰富的救灾前线的报道中,时常插入的制作精良、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公益版企业广告,从多角度展现了众多企业投身抗震救灾的各种行动。在整体直播节目中,广告与节目内容相呼应,成为赈灾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地震,很快央视就开始“史上最长时问”新闻直播节目。在这档“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电话连线是使用最频繁的报道方式之一,贯穿节目始终。通过快速、全面、即时的电话连线,观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此次地震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电话连线在这次抗震救灾直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报道的顺利进行抢得了时间,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孟建  刘华宾 《视听界》2004,(6):12-14
2003年7月28日18:30,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开播了60分钟直播类新闻资讯节目《第一时间》。该节目以百姓的诉求为主旨,以反映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己任,每天绘声绘色讲述寻常巷陌新闻,观众收视率、满意度自开播以来一路飙升,创下了地面频道非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收视奇迹,形成为一种新的引人注目的电视现象。据2004年6月6日至12日安徽电视台《每周收视动态报告》显示,《第一时间》在合肥地区的收视率已经达到了30.6%的新高,周平均收视率则达到26.86%,雄踞安徽台四套节目收视之最。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了2002年初开播的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以及其他电视媒体中迅速崛起的民生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5.
5月12日14:28汶川地震发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刻启动应急报道机制,19时中国之声全面进入24小时连续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部节目时间立即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之声新闻综合频率的企业广告播出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全面调整:对120多家客户每天220多分钟500多频次的广告进行修改,制作成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公益版企业广告,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中国大地被震动,世界被震惊。历来在抗灾报道中打头阵、建立功勋的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5月12日19点播出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13日7点开始,《汶川紧急救援》全天24小时直播,  相似文献   

7.
传媒数字     
中国:逾半家庭收看"神七"直播最近,AGB尼尔森的监测数据显示:9月25日晚间,神七点火升空的直播创下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当日收视最高峰:7.1%的收视战绩,超过五成的中国家庭收看了"神七"发射直播节目,平均每个观众的累计收看时间长达40多分钟。这反映了民众对于见证中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1,(6):I0002-I0003
为充分反映汶川地震3周年后灾区重建的巨大成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5月12日联合推出“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直播节目,展示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了突出节目的贴近性、鲜活,陛和现场感,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分别在汶川映秀、成都都江堰及北京三地进行了三场现场直播一“涅檠重生”、“温暖记忆”和“祝福明天”,并将其与全天的新闻轮盘、板块节目巧妙结合,既突出了当天直播的节目主题,又不失中国之声固有的新闻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4日,央视节目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抗震救灾”节目时动情流泪,不少观众担心他是否因此会被处分。  相似文献   

10.
打造晚间复合性节目带,覆盖人群更广泛,含金量更高深圳卫视6月5日全新改版,打造晚间复合性节目带,覆盖人群更广泛,含金量更高。改版后的920节目带收视大幅攀升,改版效果日趋突出,以"黄金剧集+920栏目带+《直播港澳台》"的组合打造了深圳卫视全新的核心竞争力。改版后,从CSM30城市组卫视收视表现来看(图1),晚间《直播港澳台》收视提升64%,《决胜制高点》收视攀升68%《,军情直播间》收视提升75%《,气象万千》收视提升11%。主力人群收视增长迅猛,成为投资性价比极高的  相似文献   

11.
5月19日至21日三天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大连人民广播电台首次举全台之力,强势整合新闻、交通、都市、体育、音乐等7个频率的优势资源,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中国力量》,这是大连电台首次对单一突发事件联合并机播出,开创了大连广播60多年来突发事件直播节目之最。在直播节目中,大连电台充分发  相似文献   

12.
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波及全国众多省市和地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及时推出24小时大型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直播节目将在“中国之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2,(5):7-8
江苏卫视上半年夺收视冠军下半年将推三大综艺江苏卫视今年上半年卫视排名升至第一位,且连续4年黄金档剧场收视排名第一。下半年江苏卫视将推出三大节目《好好学习》、《最炫民族风》和《天下无双》。全民答题互动直播节目《好好学习》,观众可以在收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机通讯和互联网通讯两种方式参与到节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节目传播中,体育类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收视需求,但国内的电视体育节目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表现出赛事直播节目突出,其他节目形态薄弱。直到2001年9月15日,中国大陆电视界出现了一个以大型新锐体育资讯节目为定位的商业电视栏目——《体育界》,并以全国60家电视台同步播出的推进规模,在短  相似文献   

15.
2011年9月15日(农历8月18),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三个小时的《2011直播钱江潮》节目亮点纷呈,收视率全国网0.377,列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全面超过了安徽卫视下午的强档电视剧,是第三名黑龙江卫视和湖南卫视的两倍之多。首次在除抗台等直播外的非突发类直播中夺得全国收视冠军。一、遵循规律,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呈现现场在今年的直播中,同时段共  相似文献   

16.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08,(6):66-67
传播研究现状评估;广电改革的“后发优势”;新闻报道中人性冷漠现象的表现;当前国际传播中意识形态冲突的主要表现;抗震救灾电视节目创中国新闻收视之最  相似文献   

17.
在基于机顶盒的时移收视和基于互联网终端的收视中,观众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电视剧、综艺和电影,其收视曲线和电视直播呈现出大体一致的运行趋势。同时与直播收视相比,时移收视排名更优的节目具有人物或项目复杂多样、角色交错互渗、情节起伏剧烈且指向多元、知识信息量大等特点,并能加大年轻、高学历观众的比重,强化节目市场定位,实现目标观众精准到达。电视媒体踏踏实实做好直播节目,瞄准中青年、中高学历观众,在内容设置上切合时移收视规律,并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兼容各种视频节目,满足观众的自我表现和窥视他人的欲望,才能适应新的收视环境,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多屏共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包括新媒体都更多地采用了直播的形式,以更快捷的速度和最独家最新鲜新奇的内容留住观众的眼球,争抢电视的收视份额以及潜在的广告和商业市场.所谓直播指的是一个节目实时播出的状态,它的优势是快捷、同步、时效性强,可以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实时的现场互动.这些现在进行时的直播节目,已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新闻和综艺类的直播,更包含了专题类、益智类节目.这时,直播节目中的主持人就要运用平时的文化积淀和经验累积,在各自不同领域的直播节目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后,浙江卫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用最快的时间辟出专门时段直播。在抗震救灾最为紧要的4月20日、21日两天,共开出12档特别直播节目,总直播时长超过10小时,在除央视和四JIl卫视外的省级卫视中,直播节目的档数及总时长均位于前列。本文以浙江卫视在雅安地震发生最初两天内的直播节目为样本,探讨电视媒体在突发重大事件直播中,如何有效整合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争抢新闻时效,丰富深化直播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3年来,总体收视状况呈明显提升态势。大量的新闻资讯节目,满足了不同收视时段各类观众的收视需求,并产生了一批高质量高收视的品牌栏目。常态栏目的有力支撑和直播节目的日益常态化,在电视观众中形成了有大事看新闻频道的强大舆论影响力。新闻频道收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