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至少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太极拳可以划分为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两种基本类型。传统太极拳是世代相传或者相沿已久、具有一定特点的太极拳种。它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等。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8,(11):945-94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归纳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孙式太极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经研究发现,传承人的良莠不齐成为传承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宣传力度欠缺,建议建立健全传承人制度,同时应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和宣传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协会和传承人以及核心人物也应提高自身的文化学识、教学能力等,更应该去推广和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式太极拳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争取在企业、公司、学校、社区等都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式太极拳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传的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为一代宗师孙禄堂所创。禄堂公之女孙剑云继承父志,为推广、普及孙式太极拳,义务公开授拳数十年,并于1983年在京成立了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以后,又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的研究会组织,会员广布。近来,八十二岁的孙剑云老师打破封建的家族专承的旧习,推荐了非孙氏家族的入门弟子、现年四十七岁的孙永田为蒲阳孙门第三代掌门人。  相似文献   

4.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5.
魅力太极拳     
太极拳的文化魅力首先在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太极拳形成于中国明末清初时期,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杨、武、吴、孙等流派,现已成为中国武术在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6.
钱良  王勤俭 《精武》2009,(12):57-57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孙式太极拳诀亦云:“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相似文献   

7.
002940孙秀娟女生日:1962.10.21身高:170cm体重:64kg所练拳种:太极拳座右铭:习武健身最喜欢的武林人物:高佳敏、邱慧芳通讯地址:112660辽宁省铁岭市新台子镇002941孙桂霞女生日:1958.12.7身高:170cm体重:65kg所练拳种:太极拳最喜欢的武林人物:傅清泉通讯地址:辽宁省铁岭市新华街南段22号楼3单元301室。  相似文献   

8.
孙式太极拳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式太极拳是列人国家正式比赛套路的四式(孙、陈、杨、吴)传统太极拳之一,也是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太极拳流派之一。孙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2-1933.12),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履村(今属望都县)人。孙禄掌自幼酷爱武...  相似文献   

9.
胡克禹 《武当》2004,(3):17-1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研究事物与事物间的区别,就要十分重视研究它的特殊性。研究太极拳也是如此。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陈式太极拳善用缠丝弹抖之劲,爆发力强;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太极拳现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项目。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却具有共同的哲理。众多的爱好者对太极拳有深刻认识,但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练习者缺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其二,片面追求太极拳术的表面形式;其三,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忽略了太极拳的身法和整体功力练习。  相似文献   

11.
陈威 《中华武术》2006,(6):37-38
自1991年有缘结识先师孙叔容以来,快十五年了,恩师离我们而去也近一年了。这十几年来随着对孙式太极拳的练习,以及近几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期间,对太极拳认识的加深,对孙式太极拳的感悟也就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现将个人的体会及观点与太极拳练习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孙式太极拳的产生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太极拳流派之一。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孙禄堂幼从李奎元读  相似文献   

13.
武当简讯     
李峻 《武当》2005,(2):65-65
2004年9月22日至10月8日,河北永年武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孙建国应台州临海武界朋友的邀请,前往临海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传拳授艺活动。孙先生此次临海之行,终使武式太极拳落户临海,也为2005年组建临海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4,(4):14-14
孙剑云老师百年之后,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的重任就完全落在孙永田的肩上。身为企业老总,又兼孙式太极拳掌门人,两副担子挑在肩上,这让孙永田先生感到身心疲惫。现在孙剑云老师的墓地已  相似文献   

16.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7.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04,11(6):52-55
明清时期,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开设的永年太和堂药店,在杨派、武派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太和堂药店的存在,陈派太极拳才能够传播到河北永年,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永年(广府)太极拳的开展,以及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客观、真实地对清代永年太和堂药店的历史以及河南温县和河北永年两地的太极拳活动进行研究与评价,对清楚地梳理我国太极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地解释太极拳继承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祖雄 《武当》2015,(1):32
太极拳与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是各具艺术魅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实践证明,把太极拳同书法结合起来一齐习练,能取得最佳的养生效果。从太极拳和书法的起源而言,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后来逐渐形成了陈、杨、吴、武、孙等流派。太极拳融汇武术、易经和中医经络学于一体,兼具技击与养生两大功能,是我中华武库的一大瑰宝。而书法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生生不息,也逐渐形成了篆、隶、楷、行、  相似文献   

19.
1 重外形、轻内功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主要以姓氏命名的陈、杨、吴、孙四种风格的太极拳 ,有老架 ,有新架 ,竞赛套路等 ;近几年来武、李、张式太极拳也在社会上流传。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象追星族、采购员一样 ,哪里有班那里去 ,学了一套又一套。为了不忘记套路 ,每天练太极拳象记流水账、放录像一样过一遍 ,孰不知太极拳是内家拳 ,没有内气的运行就不是内家工夫。太极拳从个人技术上可以分为搏击、养生两个部分。社会上大多数的练习者多以养生为主要目的。以养生为目的的太极拳锻炼也不需要陈、杨、吴、孙每天上百个动作的重复。繁复的动作不便…  相似文献   

20.
王占东 《精武》2009,(7):22-23
我叫王占东,是河北晋州人,快三十岁了。时间过得真快,认识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孙建国老师已有两年多了。现在想起来认识孙老师真是我的福缘,可以说孙老师是我的救命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