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研习拳之道,每练习一个单式,在手、眼、身、步、心、神、意、念的四法四功中讨分寸。一个拳式有8种练法。通俗解释为8种技艺,从起始习拳到上乘功法,一个拳式有8个层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练 所谓“粗练”,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或浅知。导师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先学会“划道”。为了便于记车每个动作的起止点,不要照葫芦画瓢。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式”,势熟练后,再练“连式” 2.严练 严练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2.
武术运动是非周期运动项目,动作复杂多变;因此其教法,包括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选择,很值得探讨。本文就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教材——“少年拳”第二套中几个典型动作的教学方法进行剖析,供中学体育教师参考。“少年拳”第二套中第一动作,“转臂砸拳”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转臂砸拳”这一动作前后方位变换,同时,上肢有较复杂动作,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分解教  相似文献   

3.
动作要点与习练须知1.在文字说明中,凡有“同时”两字的,不论先写或后身体某部分动作,各运动部位都要同时协调运动,不要分先后去做。2.运动的方向是以身体的前、后、左、右为依据的。不论怎么转变,总以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身体左侧为左,右侧为右。3.“动作说明”是以面向南起势写的。初学阶段按“动作说明”的方向演练,容易记住拳式和运动方位(最好按“场地示意图”在地上画上方位标记习练),待动作熟练后,起势面向东、西、南、北可任选一方。4.这套拳的式子是按先右后左的顺序编排的。要先做右式后做左式。22个式子中只有起、收…  相似文献   

4.
峨启缠丝拳     
保宗  祁美娟 《武当》2001,(6):34-36
缠丝拳系峨嵋派高桩拳术之一,在四川各地皆有流传。各地的拳路动作差异较大,击法不同,所以各地拳路演练风格殊异。我在1986年习练过传统套路“十二手滥缠丝拳”,这种缠丝以偏、侧、滚、进和退让、柔化为主,防打结合。击打手法主要有巴、拿、抖、造、劈、挂六种。步法讲究:出步似行犁,直踏中宫冲洪门。套路演练时以趋步、擦擦步为主,劲道要求“慢拉架子快打拳,刚猛快脆一瞬间”,“行拳如蚕吐丝,柔软沾连”,“发放如毒箭离弦,法到劲到”。  相似文献   

5.
赵云峰 《精武》2010,(5):61-61
一、架势紧凑圆活大部分习练太极拳者都讲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拳架一般先练大开大合,逐步练至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而武式太极拳就不同了,一般初学先从中架练起,适当把拳架放开,动作要求快慢相间,体现缩小软绵巧,圆活、紧凑、连绵不断,不用丝毫之拙力。整套拳动作精练无华,被人们称之为"干枝老梅"。  相似文献   

6.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7.
动作速度是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核心,只有“拳如流星眼似电”,才能“拳打不知”“后发先至”;在进行套路演练时也要求运动员体现出高、低、起、伏、快速、勇猛、连贯的武术技术特点和风格,而且运动员要在1分20秒的时间里完成几十个动作,没有高速发展的动作力量是无法满足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转身鞭拳是散打技术中弧线型拳法之一,适用于远距离进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转身鞭拳的动作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从时机、作用、进攻防守等方面对转身鞭拳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总结专门的训练方法为散打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转身鞭拳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转身鞭拳的动作要点为转身要快,在实战中的应用要抓住破绽,准确把握距离感和时间差,动作练习要以掌握动作方位为前提,遵照攻防特点由技术过渡到战术训练.  相似文献   

9.
武术小百科     
△.拳术:是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我国的拳术种类很多,在广大的农村、城市,到处都有各具特色的拳种。据统计,大约有几百种之多。有以地区、山脉、划分的,如“南拳”、“长拳”、“少林”、“武当”、“峨嵋”;有“内家拳”划分的形意、八卦、太极和“外家拳”的查、华、炮、红等;从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有:燕青拳、二郎拳、太祖拳、洪门拳、孔门拳、岳家拳、戚家拳等;也有以据其基本动作的特点划分的有劈挂拳、通臂拳、弹腿门、戳脚、绵掌、地躺拳等;象形类的拳术有: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龙拳、鹤拳、虎拳、醉拳等。拳术,是按照不同拳种的结构,风格特点和特有的运动规律,由几十个徒手动作所组成的、整套练习,俗称“套路”,而且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拳种流派。△.长拳:属外家拳,一般称为是查、华、炮、红拳,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等拳术的总称。另外,古时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长拳是解放后发展起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正>出拳类拳操为布衣拳五类基础招法之首,也是布衣拳的入门套路。布衣拳谱提出:“出拳类有三招,前腿拳、后腿拳、侧腿拳,以拳面而击,拳形有掼、立、勾四法”。在布衣拳里有“武以出拳霸天下”之说,话中的“出拳”指的就是出拳类拳操,可见出拳类训练在布衣拳中具有重要地位。更多出拳类招法也在摆掌类、运肘类、抖身类和抬腿类拳操中不断被组合运用。出拳类拳操动作名称有:抱拳起势、跪步勾拳、坐步立拳、扑步撩拳、侧步掼拳、上步勾立、退步掼拳、回拳收势。  相似文献   

12.
拳式三尖相对 技击攻防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武当》2010,(6):23-24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式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相似文献   

13.
车天民 《武当》2003,(10):33-34
少年拳第二套的特点新大纲中的武术教材之一——少年拳第二套(以下简称“二套拳”),是一个很好的武术套路。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体现了武术的风格,尤其是体现了以长拳为基础,以基本功为基础之基础的武术特点。全套动作精神英勇、严肃,姿势朴实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形象雄壮优美。从技击的特点而言,虽然全套动作结构很简短,但表现了武术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技击法则和人体动态的规律。以“四击”中的“踢”和“打”而论,就有蹬、踢、踹、弹、钩、冲、  相似文献   

14.
彭碧波 《武当》2014,(7):16-17
关于“唐手拳”的由来,在唐手拳门内有不少神奇的传说,而此拳为“鸿钧老祖所传”的说法则最为经典。鸿钧老祖便是元始天尊,而且“先有佛爷后有天,鸿钧老祖还在先”。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但却朦胧地反映了唐手拳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与道教有关。关于唐手拳的命名,据说是在创立之初,人们用它搪挡御敌,故称“搪手拳”。至唐朝时期,搪手拳大为盛行。但因“搪”与“唐”同音,后辈又将“搪手拳”改称“唐手拳”,简称“唐手”。  相似文献   

15.
王丕民  付明仁 《精武》2010,(7):65-65
中拳是五行通背拳中的一个典型的单操手法,它的拳型、动作和劲路都有明显的独到之处,在五行通背拳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五行通背的“松肩探背,放长击远”,“出手为掌、打上为拳”和“腰似蛇行脚如钻”等技术特点,以及闻名于武林的“鞭子劲”等,  相似文献   

16.
武术项目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它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等功能。按运动形式将武术分为三大类: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在学校以套路运动教学为主。武术套路的特点有“三多”:动作数量多,方向变化多,动作包含的因素多。这“三多”增加了学生学习武术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新增攻防互换教学法、慢拳快教法、口诀教学法和归纳总结法,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在武术运动中,动作速度的快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传统武术的理论中就有:"动如脱兔"、"拳似流星"、"刀光刽影"一快遮三丑"的说法。这些都是在强调武术动作中的"快"。"快"可以充分表现出武术运动所特有的气势和韵味,只有"快"才能做到动作的勇猛和刚健,也只有"快"才能使武术运动在人体锻炼中具有更大的价值。现在,除运动形式特殊的太极类的拳械套路要求速度缓慢、均匀外,几乎所有拳种都把"快"当作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武术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以及寻求适当的训练方法,就成了武术教练员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少年拳(二)是中学体育课的武术基本教材,整套动作短小精悍,简单易学,具有刚柔相济,攻防并施、体用兼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技击性”这一武术最本质的特点,让学生不仅掌握动作的准确做法(会打拳),又能懂得动作的技击涵义和特点(知拳理),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技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现根据本人多年钻研及教学体会,将少年拳(二)各个动作的攻防涵义及应  相似文献   

19.
一般人说练拳,但很少有人提养拳的。其实拳要练,更要养。不会练,或者拳架的质量不高,就打不好基础。不会养,或者养不得法,就不能深入。会打拳就必须也会养,“开展”有助于练,“紧凑”有益于养。练是练体,保持拳架的规矩法度和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从而使遍体松柔,体格强健。练是筑基的功夫,养是养气,养神,也包括广义的文化修养等。太极拳家郑曼青就曾说过,“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生”。外家拳多刚劲有力,动作勇猛,且多弹跳和高难动作,看起来龙腾虎跃,精彩受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对体力消耗大,对养生不利。而内家拳以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王跃强 《武当》2023,(8):18-19
<正>何俊龙师父的“55字心法”至简释繁、寓意深刻,所以字字珠玑,句句珍宝。其中第二句“喜悦”二字,强调了太极拳行拳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喜悦”的状态和心境,养生先养心,怡情又悦性,可谓道出了真谛。进入“喜悦”的心情和状态,说易也易,但持之不易。特别是初学者,注意力多集中在行拳走架,甚至是集中精力想动作,而处于心情紧张或纠结状态,对于保持“喜悦”的心境和状态,还不能很好兼顾。这就是常见的“一说便会,一做便丢”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