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之心,是没有被“道理闻见”所污染的纯洁的本心。李贽极其推崇童心,它是李贽人格美的标准,是他人生哲学的真谛。“以自然为美”,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极力推崇的艺术美。《童心说》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平生,最推崇童心,因为童心是不会弄虚作假的。而“真”是李贽为人行文的灵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这样记载:“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如此待人,似乎过于不近人情,无法让人接受。但这才是有棱有角,直截痛快  相似文献   

2.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3.
李贽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题记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相似文献   

5.
童心犹如一颗蕴藏于蚌里的珍珠,晶莹闪亮,纯真透明,具有向真性、向善性、向美性.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的《童心说》里说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可见要做真人还得拥有一颗童心,不然就难修成正果.教师永葆一颗童心,在教学中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童心,顺应童心,才能满足儿童言语与精神共生的需要,课堂里学生才会心门洞开,睿智绽放.  相似文献   

6.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童心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对人的童年成长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成长的过程中.“童心”是万万不可缺失的。童心的宝贵在于何为童心。《辞海》解释:“儿童的心情,孩子气。”引申为真心,真实情感。明代思想家李贽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又云:“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相似文献   

8.
李贽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题记  相似文献   

9.
<正>童心犹如一颗蕴藏于蚌里的珍珠,晶莹闪亮,纯真透明,具有向真性、向善性、向美性。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的《童心说》里说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可见要做真人还得拥有一颗童心,不然就难修成正果。教师永葆一颗童心,在教学中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童心,顺应童心,才能满足儿童言语与精神共生的需要,课堂里学生才会心门洞开,睿智绽放。  相似文献   

10.
时恩祥 《考试周刊》2013,(19):43-43
<正>明代的李贽说:"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可见小学生作文的先天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  相似文献   

11.
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的理性意识.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把童心和真心设为一体。儿童教育应该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真心在人性中奠基。我校提出的适性教育,就是适合儿童的教育,即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儿童自主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实践过程的整体优化,启迪他们的灵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性,引导他们主动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重塑学生的童心意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应该是他们主体精神的本质特征,因为他们还是孩子。充满“童心”的心灵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纯真的、本质的心灵;充满“童心”的思维才是积极的思维,思维的童心化才是“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语),因为这时他们才为自己而活着并思考着。明代李贽在《焚书》卷三中曾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  相似文献   

14.
赵平 《中国德育》2017,(11):1-1
童心即本心。李贽有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原初之人的纯然状态、原初之心的纯然状态;是生命的初体验、世界的初始感觉;是个体对自我当下生命的第一次体验。它排斥任何外在的强制与规范,彰显的是在磕磕绊绊的体验中,感觉、体验到自我、生命、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思路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学说。“童心说”中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即何为“本心”?为什么反对“闻见道理”?为什么主张“无人不”?都可以在禅学中得到相应的解释。但是,禅学也并非“童心说”的唯一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李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真心,教材《中国文学史》的有关论述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秋去冬来,寒意愈浓,此时读到这样的文章,平添许多暖意。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只有教条的文章理论、写作技法而没有真实的感情作为内核,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也把握不了作文的精髓。当然,有了真挚的思想感情,还要寻找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段。“大顾”和“小顾”的两篇文章,表现的都是父女之情,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是不一样的,请你阅读并比较,说说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李贽《童心说》提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理解"童心"最根本的关键点在于"无本之末"和"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童心来源于佛家,指"父母未生之时",带有人的生理欲望的自然之心,与"闻见道理"之心相对,以反对"天理"。与此相应,《童心说》中的"真"与"假"也非一般意义的"真"和"假","真"是指未被遮盖、未丧失的人的自然天性;"假"即指丧失自然天性而"闻见道理"主于其内,其形式为真,内涵则因丧失自然天性而变为假。  相似文献   

19.
明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李贽曾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顾伦挥的《给班主任的一封信》,就是出自于“童心”的一篇“至文”。这封只有千余字的短信,以极其简炼而  相似文献   

20.
<正>难得天真有人说,童年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而我想说,童心则是最美好的人性。童年终将逝去,而童心却可不老。童心之特点就在一个"真"字。明代李卓吾写过一篇《童心说》,声称"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想起于漪老师,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的课或文章,而是一件小事。二十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上海某公司为慰问教师举行联谊会,欢声笑语,可是,当部门经理吴小姐举着酒杯向于漪老师敬上一杯酒时,于老师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