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腾 《今传媒》2016,(6):120-121
图书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确保图书出版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才可以改善图书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确保文章的高质量。文中分析了图书编辑与作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渠道,探讨了编辑和作者间应当建立的理想合作关系模式,以及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经验,以期为广大编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新阅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民 《出版科学》2008,16(1):23-2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众阅读出现了对象混合化、方式快捷化、形态娱乐化等特色。图书编辑应根据大众阅读的新特色形成新的大阅读观:对作品进行立体化阅读,对读者进行扁平化阅读,对作者进行网络化阅读,对市场进行链条化阅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作者与图书编辑两个主体的协同合作,从图书出版活动的视角,简要梳理图书编辑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障碍、沟通措施等,为出版社编辑更好地与作者开展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带动了图书出版领域的变革,也对图书出版编辑的工作能力、工作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出版编辑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准确把握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定位自身的工作职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对编辑出版工作形成的挑战。对此,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对图书出版编辑的挑战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针对如何提升图书出版编辑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素质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图书出版编辑不断完善、精进,能够更高效地开展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5.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要想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需要编辑打造更优更多的新资讯予以支撑。而编辑素质是保证图书出版内容质量与品质的核心元素,只有不断学习与实践锻炼,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编辑综合素养,才能满足新媒体视域下图书出版编辑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因此,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了解图书出版编辑受到的影响,把握编辑素质构成及其发展困难,探索破解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占晓钟 《采.写.编》2022,(12):131-133
图书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图书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图书企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抓好图书质量是关键。而编辑工作作为图书出版的核心所在,该工作直接关系着图书的质量。图书编辑工作者编辑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图书质量,而且还关系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当下,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对图书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编辑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普及,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图书编辑已经无法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图书阅读需要,迫切要求图书编辑能够转型发展,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冲击下的读者新需求,这也是商品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编辑通过转型不仅能够使图书更适合读者的新需求,而且还有效地缓解了新媒体的冲击,从而使图书这一传统媒介得到创新与发展。因此,分析研究新媒体冲击下图书编辑转型路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图书市场,也让图书编辑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图书编辑应该主动学习和适应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努力培养自身能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赢得市场和读者的青睐。本文将简要分析新媒体环境对于图书市场环境和图书编辑的影响,继而从认知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能力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对外图书翻译工作现状进行阐述,说明讨论新媒体发展对对外图书翻译的必要性,接着对新媒体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出新媒体发展的特征、发展趋势和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新媒体发展对对外图书翻译的影响进行讨论,认为新媒体发展对对外图书翻译的影响大多数是正面的。希望本文能够为对外图书翻译和编辑工作提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艳娇 《采.写.编》2023,(11):166-168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电子化、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主流,出版行业迎来了全面革新,同时,要求图书编辑必须加强理念和技术更新,以最大化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变自身职业角色。文章基于新媒体环境首先阐述了图书出版编辑受到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图书编辑的角色定位问题,最后探讨其角色转型途径。希望有助于图书编辑的全新成长和发展,为公众创编更多的优质图书。  相似文献   

11.
图书编辑和出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如何有效与作者进行沟通合作是最为重要的;为了保障图书编辑的质量,与作者沟通是保障质量的桥梁,避免图书出现的错误和对作者的意思产生曲解,因此在图书推广和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图书编辑的人际关系涉及面较广,与作者、读者间的关系是图书编辑在发挥社会功能中所产生的“服务型”的人际关系;与印刷、发行者的关系,则是图书编辑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工作型”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服务型”的还是“工作型”的人际关系,编辑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说是作者、读者、印刷者、发行者的编导者、协调者、中介人。一、图书编辑的明及务型”人际关系谈到这种关系时,最常见的说法有:“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红娘”;“编辑的衣食父母是作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也是明确的。即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前者为后者服务。另外的说法有:“编辑的‘上帝’是读者”;“编辑的衣食父母是读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出版编辑工作面临人们阅读时间碎片化、智能设备应用广泛、人们阅读质量要求更高等更为复杂的环境,这要求图书编辑工作需要进行创新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图书编辑工作需要从图书内容、编辑出版人才专业素质、出版滞后性等角度出发,对编辑出版工作进行创新,提升编辑出版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保证其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使图书出版编辑工作与传统的图书出版编辑工作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创新是市场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做好全面的图书选题和策划,合理利用新媒体,提升市场优化销售水平,提升图书的综合编辑水平,才能实现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全面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与作者关系的理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主要是以出版社代表的身份同作者发生联系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发展为个人间的友谊)。一部适台于社会文化需求的作品能否“尽可能完美的高质量问世,关键即在于这个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相互合作得怎样。因此,正确对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对于提高图书质量也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以编辑为核心,建立图书编辑职业关系模型,探索五大要素——市场、图书、出版社、作者、读者与编辑的关系,并且提出:编辑与每一要素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市场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含义与内容体现。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时代,编辑在报纸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媒介与大众沟通的重要桥梁.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中报纸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报纸的编辑场域中存在哪些关系值得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在浅阅读时代,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如何影响着新闻生产从内容到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编辑如何通过与周围场域的互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张宪峰 《出版参考》2015,(Z1):53-54
图书编辑正确对待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的关系,是做好图书策划、出版工作的关键。图书出版是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活动。图书编辑作为这项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对大众意识以强有力的关注,不断发现和挖掘读者的心灵需求,力求做到"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双脚踩在大地上、自觉走进群众中"。以此为行为准则,图书编辑在自我意识和大众意识的对接和融合方面要找到立足点和平衡点,以便在整个出版  相似文献   

19.
正组稿和策划图书项目,需要与不同的作者打交道,这就要求编辑有很好的公关能力。有了好的创意,编辑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那么好的创意也只能是"孤芳自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往普遍化的新时代,一位社会成员的外语能力是其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跻身国际竞争,并在未来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外语图书编辑作为文化传播者,是外语学习资料的组织者、把关者和提供者,更有必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线的工作经验,对外语图书编辑提升自身素质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急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作为传统大众出版类型之一的少儿出版,如何借力新媒体,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创新出版营销模式成为出版人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对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四大显著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基础,集中梳理了少儿图书从业者主要借力的包括亲子论坛、作家博客、网络书店、微博、微信在内的新媒体手段,并通过对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案例的深入分析,探究整合新媒体资源,抓住三大发力点,构建少儿图书营销新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