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商品房经营者是否有欺诈行为决定着经营者要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一直不明确 ,相应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迟迟未出台 ,人们的认识分歧较大 ,致使法律适用出现困难。本文首先从实践入手 ,列举了商品房销售中的主要问题 ;其次从法理角度 ,较为详细地阐明了民事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最后以欺诈行为的构成条件为依据 ,结合造成经营者实际交付的房屋与合同约定不符的具体原因 ,提出了商品房经营者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 ,并具体指出了商品房经营者哪些行为是欺诈 ,哪些行为不是欺诈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因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而导致欺诈违规现象的发生,给广大购房者经济、精神带来极大损害,成为社会舆情热点。消除商品房欺诈销售行为需从管理、广告、保障消费者权益等角度出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减少欺诈现象的发生,使商品房销售行为在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3年我国颁布的《消费权益保护法》第49条启用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来惩罚经营的欺诈行为。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商品房的买卖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大量出现。商品房作为一种商品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也应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从而有效地制裁和遏制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为商品房的交易确立诚实守信的正常秩序。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4.
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然而,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也随之出现。从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加以调整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大对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惩罚性赔偿在我国产品责任中的引入,为充分保护受害的消费者的权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法律后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经营者对产品的局部欺诈行为为法官进行法律的实用提出了新的难题。有鉴于此,特对产品的局部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削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然而,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也随之出现。从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加以调整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大对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其目的除惩罚和制止不法行为外,还有就是鼓励消费者同欺诈行为作斗争。欺诈以是否足以误导一般消费者为成立要件,并不要求有实际损害结果,也不必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问题。即使“知假买假”,经营者也构成欺诈,消费者也应受法律保护。同时,为了对欺诈行为形成有效制约,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标准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是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消法》中所规定的“消费者”,应当包括为“打假”而购买商品的人,因为“打假”有利于保护全体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监管市场,符合《消法》的立法本意。对欺诈行为的确认,不能给经营者提供“无意售假”的借口,应当依据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从各个方面去认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对“增加赔偿”的规定,应当作整体和全面的理解:当消费者的受害损失超过购买商品和提供服务价款的一倍时,应当按实际损失甚至更高的标准进行赔偿;当经营者许诺“假一罚十”时,法律应当支持受害消费者获得10倍的赔偿;法律还应当从更深入的层次采取措施,使商品销售者和提供服务者的欺诈经济成本高于欺诈经济所得,力争在源头上杜绝对消费者实施欺诈行为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9.
论商业欺诈的根源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愿、平等、公开、诚实信用是公认的社会经济准则,也是我国众多经济法律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多数企业都能够自觉地遵循上述原则来赢得市场。但同时也确有少数企业在公然地战踏着上述原则,它们的种种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秩序。欺诈行为的存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本人就商业欺诈行为存在的根源、危害及治理做一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倒签提单是航运贸易中常见的一种海事欺诈行为。本文试从一海事欺诈案入手,综合运用法理学的研究方法,探求倒签提单的法律性质;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与倒签提单紧密相关的海运保函的性质和法律效力;最后,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防范海事欺诈的现实对策,以期有利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海运贸易的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尤其是售假者和打假者之间的博弈现象已然成为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基于此种现状,运用全新视角将"知假买假"行为与"赌博"行为相类比,对实践中"知假买假"者的法律属性进行区分,分别认定为"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和"知假买假"的非消费者并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同时,若对"知假买假"的消费者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惩罚性赔偿须清晰界定两要件,一为经营者"欺诈"与"欺诈行为",二为经营者"瑕疵担保责任"豁免的例外。最后,在"知假买假"的实务案件中,必须制定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灵活运用涉及到的具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对于商品房买卖中存在的恶意欺诈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3月24日通过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商品房买卖中引入赔偿制度,这项制度对于恶意欺诈行为的威慑作用十分显著。但是,该制度在我国相关领域的适用仍然不够成熟,争议较大。因此,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商品房买卖中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价格欺诈行为,又称欺诈性定价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诈、诱导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本文通过对价格欺诈行为的危害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价格欺诈行为的现状探索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这为规范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知假买假者同经营者相比对信息的掌握不完全,知假买假行为不适用消法第49条,与立法本意相违。只要经营者存在欺诈的故意和欺诈行为,就应支持打假者的行为。因此,宜将知假买假者纳入消费者之列,适用消法第49条,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经济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本质上不同,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是虚假介绍或隐瞒关键事实,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等;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法律特征为当事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表现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所采用的手段自始至终都是欺骗性的,行为人要负担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同时,二者之间也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出台,加大了对开发商恶意违约行为和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这对规范房地产交易、维护房地产市场安全与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具体条文的解读与理解上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大大影响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效果。通过对各项相关法律条文规定进行探讨,寻求出商品房买受人"双倍赔偿"请求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商品房预售合同相关法律问题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这两个角度着手,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主体资格、内容和公证;以及履行中的价格、重复预售商品房、转卖预售商品房、抵押、违约责任等共八个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异常突出。为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产业信用,商品房买卖应该适用《消费权益保护法》。同时对该法也应考虑作必要的修改,赋予法官必要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欺诈行为和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我国法学界以最高人民法院地的司法解释为依据,采取“四要素说”。其实,“四要素说”是很值得商榷的。应该认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广告欺诈行为,并可能使消费者形成错误的消费癃,便可以构成广告欺诈行为。要准确把握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广告活动中正当的夸张手法,欺诈性广告与引人误解的广告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对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做出规定,在运用该规定要求经营者支付"双倍赔偿"时,必须满足四个构成要件:其一,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其二,经营者须具有欺诈行为;其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要求消费者受到损失;其四,消费者提出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请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