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少波 《寻根》2014,(4):8-14
<正>君子小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先生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中称:君子小人"为其枢纽的观念","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在儒家观念里,有德之人被称为君子,无德之人则为小人,修德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君子。君子小人作为一对道德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2.
正樊迟曾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学问,孔子不悦,直斥其为"小人"。(《论语·子路》)虽然"小人"并非一定是道德贬义,但仍不免有轻贱粗笨体力劳动的嫌疑。蔡尚思先生曾谓孔子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生产者,而大利于有闲者享乐者","孔子的圣,原来只是圣于贵族生活"(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附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  相似文献   

3.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4.
北京人好喝茶,整日里茶不离手的大有人在,“茶君子”讲究喝口高的且要喝透,尤以用盖碗品香片为雅。我是老北京人,从祖辈儿上就喝茶,单好吴裕泰的茉莉花茶。原本不知天外有天,总认为茶就该是香的,今也步入老年了,有幸能在绿、红、青、白、黄、黑六大茶类里转悠,方知茶外有茶。但不知怎的,我还是好这京韵京香的“茉莉花茶”,特别是在秋天品香高时,茉莉花茶更不离口。  相似文献   

5.
“君子和而不同”的历史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随着“国学”的走红,《论语》第十三篇《子路》中的“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常常被引用了。然而,何谓“和而不同”?何谓“同而不和”?粗略想来,似觉不难;仔相想来,又觉不易。我曾试着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欲终究没有找到确当的词语。于是我便翻看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钱先生在《白话试译》中说:“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读了之后,仍觉不甚了了。于是再翻看前面的《解说》,《解说》道:“和者无乘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这个解说倒十分传统,大约也符合孔夫子的原意,但和、同的内涵,仍不能明。  相似文献   

6.
一条规律     
一条规律《孟子》书有句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不论是君子或小人,即全社会的人都抗拒不了这个规律:依靠祖业而发家,是不会长久的,最长也不过是五世,三十年为一世。这是孟子对战国以前社会的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依靠祖业而发家,...  相似文献   

7.
儒之为世诟病久矣,初不始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时也。顾自汉以前,儒乃术士之通称,故《史》、《汉》叙及秦之阬儒为“阬术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后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孔子事儒之称。故高诱注《淮南》云:“儒,孔子道也”。是汉人之通义也。观孔子教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此蓋以能识大而可大受者为君子儒,但务卑近而已者为小人儒,是孔子之所谓儒,固有广狭之不同,亦即昔人所谓“君子务其大者速者,小人务其小者近者”之意也。孔子周游列邦,而“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其不得志于时,亦已甚矣。此后二千余年,中国社会,虽有崇儒之名,乃属行眨儒之实。窃商其情,  相似文献   

8.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9.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6,(1)
正"吆喝"与"喓喝"吆喝,这里专讲食贩的叫卖声。古写作"喓喝",原是指虫叫的声音,春秋时期已见应用。如《诗·南召·草虫》:"草虫。"但""和"吆"在《说文》里都未曾收录。到了宋代,""仍是指虫声。如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欧阳公云:‘予作《憎蝇赋》,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宋代以后在文字上记载食贩的叫卖声较多。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更有御街桥  相似文献   

11.
一提到屠格涅夫,闪过脑际的就是《初恋》、《父与子》和《罗亭》。回想起来,当时虽然一看到这几本书上的那些生疏的地名和人名就感到困惑,但为了升学和自身的修养而不得不鞭策自己去硬啃它们。托尔斯泰也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也好,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他们大概都是帝俄时代的大文豪,与我理应不会有什么关系的。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住在巴黎,有一天,偶然结识了一位住在附近的中年妇女。她虽然是法国人,可是生得娇小玲珑,金发碧眼,艳丽照人。当时正是寒冬时节,我在巴黎既言语不通,又举目无亲,使我心情忧郁,只是塞纳河水一下子使我着了迷,我就在这时和她相识了。这位妇人亲切地接待我,请我喝咖啡,又请我吃饭。从此我经常到她家去作客,甚至呆在她家的时间比呆在自己公寓的时间还长。她的家很简单朴素,很难使人相信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家庭,房内的墙上挂满了肖像画和照片,书  相似文献   

12.
安康路42号     
安建雄 《大理文化》2021,(10):35-39
安康路42号,是宾川县城边缘一个简朴而陈旧的小院.它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中转站.2011年,我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在小院租住了一年多的时光.这段时光在我的生命里打上了一个拙朴的烙印,见证了我从"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的过程.小院里那些来去如风、形形色色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做小生意的,有打工的,也有未买房而临时落脚于此的工薪族.我和他们混杂在一起,成为小城最朴素无言的底色.我租住的那间小屋,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住过;我搬走之后,又有多少人来住也无从得知.那些来去如风的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小院便是劳累之后的一个临时栖息地.我在小院里,听过欢笑声、打骂声、哭喊声,也见过悄悄溜进来的小偷.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也有吸毒的、钱色交易的、跑路的……一个简单的小院,承载着社会底层复杂的人群,这些人,互相成为生命中匆匆的过客,或许见面打过招呼,或许在楼道上擦肩而过,最终都像遗忘一粒尘埃一样,在各自的记忆中不复存在.可是,"安康"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是幸福最基础的注脚.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记起安康路42号小院,记起和小院有关的一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13.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这,是我儿时看过的早期电影——《五朵金花》里面的唱词,给人印象极为深刻。朴素善良的白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能歌善舞,尤其是影片中那些如画的风景,简直让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流连忘返,痴迷难出。我这一沉醉便是多少年,如今我更是把自己向往成了一只候鸟,身虽未动,心却已远,思绪早就随了翅膀飞向当初尚未有"宜居"概念、然当时即认定系"好地方"的南国,从冬季寒冷的湖北移居四季如春的大理去越冬,使  相似文献   

15.
湖南桑植白族人用茶的礼俗各种各样,但都能体现其文明风范和礼仪教化. 白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喝煨茶,家家大塘爨架上或灶门顶,总有铜爨壶或陶质罐煨着浓茶."客来筛茶"是白族人待客礼仪中最基本的一环.筛茶,无分生熟亲疏,过路人、陌生人来家,当然一律称"客",必以茶待之;就是口渴人来家"讨口茶喝",女主人也会忙将所煨浓茶筛给他一碗、两碗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两年,一到暑假,微信朋友圈的人好像一半去了蓟县,一半去了日本,总有人行前让我帮着做攻略,我也会尽心尽力推荐那些"性价比高"的目的地,可是,无论我如何苦口婆心,过几天看一波一波的照片,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到蒸笼一样的京都、大阪、奈良去挤、去抢、去抱怨。  相似文献   

17.
走进凤羽     
走进凤羽,就是走进一段最为淳朴的乡愁. 徜徉在凤羽古镇那些不知名的小巷里,突然就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成名作.虽然头顶的天空蓝得晃人的眼,黄灿灿的阳光也已经洒满了那些朝东的屋顶和院墙,可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雨巷》.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想起它,许是此时这些小巷特有的清新和幽静甚而带点寂寥的氛围与《雨巷》有些相似吧.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第二次站在函馆山上,俯瞰那璀璨夺目、晔兮如华的夜景时,不由得从心底里深信:"梦想,真的会实现!"十四年前站在这里的我,还是一个硕士二年级的学生,那年10月我随学校文化交流团访问日本函馆大学。虽然只有短短六天,却是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日本、第一次在国外唱戏??这许许多多"第一次"很自然地累积成了一种难忘。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可能也会像大多数人那样将京都、东京、  相似文献   

19.
正在美国工作的那些日子里,除非自己在家中做饭,但凡外出,多数选择中餐厅。入乡随俗,但口味难改。我相信大多数来美国生活的中国人都有此感。美国的中餐厅非常多,几乎每个城市都能遇到。规模有大有小,小到一间小门面,甚至连餐桌都没有;大到数千平米,规模不亚于国内任何一家大酒店。这些餐厅老板基本上都是福建人,他们最常用的自称是"老华侨"。一美国的商场并不多,整个北卡罗莱纳州只有一个颇具  相似文献   

20.
一份出席“尼日利亚青少年邮展”的清柬.把我引到了阿布贾五星级希尔顿饭店的前厅。虽然这个邮展规模不大.但看到那些身着校服、青春焕发的非洲少年全神贯注的神情和他们对邮票的热爱,还是令我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