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太宗於貞觀四年(630)下詔顏師古考定《五經》之文。貞觀十一年(637),師古復奉太子承乾命,爲《漢書》作注。《漢書》多采經説,《漢書》顏注則多引經解。師古注解《漢書》時,釋《詩》多本毛、鄭,而時有獨得之秘;解《書》則本諸僞孔而棄鄭玄,不辨孔《傳》之僞;注《易》則諸家并采,鄭玄、虞翻之説有與師古相合,而申述義理之時,師古又多采王弼説法入文。本篇之撰,旨在依據《漢書》顏師古注之用經情况,比較其與《五經正義》注釋之異同。又師古引經以《易》、《書》、《詩》最多,故本文用例主要采自三書,條分縷析,辨其異同。趙翼《陔餘叢考》卷一"《五經正義》雖署孔穎達名,然實非出一手",本文將摘取若干句例,比較《漢書》顏注與《五經正義》釋義之别,從而確立顏師古在唐代經學史上應有之地位,并重新肯定顏師古之釋義在經義訓釋上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水雲樓與《水雲樓詞》(一)嘉慶《東臺縣志》卷三十四《録一·古蹟》云:“水雲樓:在秦潼鎮壽聖寺内,明吏部侍郎儲巏讀書處。乾隆年間,鎮人朱廷琛重修。韓子野《水雲樓詩》云‘壽聖樓高枕水隈,柴墟曾此讀書來,元燈誰續琉璃古,憑眺猶能照客懷’。”明儲巏、清朱廷琛之生平,略考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4.
怀任齐随笔     
汪容甫《哀鹽船文》:“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古直注曰:“《禮記·檀弓》:‘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歌曰:貍首之斑然。’《正義》:‘貍首之斑然者,言斲槨木文采如貍之首。’”案:此注未是。《樂府詩集》卷五十八:“《琴操》曰:‘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貍,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其字有作之字用者,皆處賓位,史籍多有。《魏  相似文献   

5.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云:“诗赋却嫌刘禹锡,令章争笑李稍云。”(《敦煌变文集》653页)这位与刘禹锡并列的李稍云究竟是何许人呢?他是生活在初、盛唐之交的酒令专家。这里说的“令章”,就是酒令,如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衡阳放酒,熊咆虎噑,不存令章,罚筹蝟毛。”孙棨《北里志》:“郑举举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尝与绛真互为席纠。”《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周顗》(出《抒情诗》):“唐处士周顗洪儒奥学,偶不中第,旅浙西,与从事欢饮,而昧于令章,筵中皆戏之。”敦煌本《维摩诘经讲经文》: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历来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合壁孔子《易传》而成《周易》。周易之周,不仅仅表示周代,更含“天能周匝于四时”①之意。只要剥开《易经》那层占卜形式的外衣,就会发现一座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宝库,自然也囊括酒文化的道理。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云:“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也就是说,在《周易》这部国之文化瑰宝中,卦象(当然含爻象)反映事物的形象,卦辞(当然也含爻辞及十翼等)论断事物的本质。本文就将从象数、义理以及象数、义理的结合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探讨我国酒…  相似文献   

8.
胡適對《壇經》的考證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引發的争議也較大。學界糾正胡適考證之偏的努力一直都有,《壇經》研究應該走出"唯敦煌本謬誤"的歷史性迷失。本文致力於正本清源地討論當代《壇經》研究及其問題,從認真反思《壇經》研究方法論入手,强調要走出圍繞敦煌本的真僞之争,用更加包容和更有國際視野的研究視角重新審視《壇經》研究的相關問題。今天,我們要擺脱《壇經》研究當中的歷史主義偏差,不要繼續徘徊在東方的"東方主義"窠臼當中。要强調對《壇經》研究的哲學方法,站在理性主義角度闡發《壇經》的哲學意義,從而在《壇經》研究方向上走出一條新路。  相似文献   

9.
道安注序講解 《安般守意經》與《黃庭經》不同,是純粹的佛教經典.安世高譯出之後,經過康僧會、釋道安傳下去,逐漸加深,就是這本經後來開了天臺宗. 公元147年 安世高到洛陽.  相似文献   

10.
提起老子,人们一般以为他“绝仁弃义”,是不讲仁爱的。其实,他有自己独特的仁爱观。本文拟围绕老子的仁爱观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关于仁爱,在《老子》一书中有一些表面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说法。如一方面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次)仿佛天地、圣人都不讲仁爱;另一方面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道与“善利万物”的水接近,似乎又具有仁爱之德。其他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令人感…  相似文献   

11.
李善《文选注》征引郑玄《论语注》35次,去其重复,共有28则,分布在《论语》20篇的14(或15)篇中,其中17则见于何晏《论语集解》。至少可以判断不见于何晏《集解》的11则郑玄注系采自单注本郑玄《论语注》。此11则郑玄注,有4则见于唐写本郑玄《论语注》残卷,另7则因其残缺无法直接验证。除注释《文选》本文外,李善所引郑玄《论语注》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史意义,一是辑佚、校勘价值;二是能够加深我们对李善《文选注》引书体例的认识;三是通过对唐写本郑玄《论语注》残卷、李善《文选注》与何晏《论语集解》的比勘,能够看出,郑玄注《论语》,除自注外,又兼采诸家,同时尤可加深我们对何晏《论语集解》编撰原则与体例的认识。另外,李善所引《鲁论语》,或直接、或间接采自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之校语。  相似文献   

12.
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老子认识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学日益老子对知识、智慧的态度从现象上看似乎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五十三章),表现出对知识、智慧的重视与肯定。另一方面,他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似乎对知识、智慧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实际上前一种知,是合于大道之知,人也只有具有这种合乎大道的智慧、知识,才能“行于大道”。后一种智,是世俗的经验之智,是一种聪明巧伪…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 ,关于女性美的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 ,而关于男性美的记述却为数寥寥。至魏晋时期 ,风气骤变。我们翻检《世说新语》和《晋书》等史籍 ,就会发现许多关于士族名士相貌的记载 ,被鲁迅称之为“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中关于仪表美的篇目比比皆是。而且还专门列有《容止》一篇 ,把它与孔门四科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并列 ,可见时人对人物容貌的重视。魏晋时期 ,人们重人物仪容之美 ,几乎涉及人之形貌的全部。关于身材 ,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容止》 ,以下所引该篇皆不加注 )。有人称赞其子嵇绍…  相似文献   

14.
《史记·孝武本纪》云:“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解祠者,谓祠祭以解罪求福。”“解祠”是以祭神为手段的祛除巫术。《集解》引孟康语:“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并引如淳语:“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从这些解释看,枭是因其“恶”而被用作祭祀用物。  相似文献   

15.
许姓祖地考     
李立新  王道生 《寻根》2006,(5):100-105
炎帝、许由与文叔《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  相似文献   

16.
李晖 《寻根》2003,(6):91-98
疏、解多源自该书。因此《尚书·盘庚》中的“劓殄”成为这段引文释义的关键。《尚书·盘庚》中说:“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孔注:“劓,割了;育,长也。言不吉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结合前引《尚书·盘庚》上下文来看,是说“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即仅限“犯人”当割绝灭之,使他们断子绝孙,不让他们在新都里繁衍后代,似未割绝“父母兄弟妻子”等,这与“族诛”或灭族是有区别的!在此,“劓殄”显然是割尽、割绝的意思。那么割尽、割绝什么呢?或者说将什么割尽、割绝,才能达到“无遗育,无俾易种…  相似文献   

17.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18.
六世紀初酈道元所撰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高度科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地理學傑作,可惜自成書後經歷了千數百年的傳鈔翻刻,很久以來,就沒有一種本子能保持原書的真面目,不僅錯簡脫文訛字極多,並且經和注往往混淆不清。明清兩代學者數十輩曾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此書做整理工作,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家成績最著。(戴本托名依據《永樂大典》,實係襲取趙書。)近人謂自全、趙、戴三家書出,酈注始有善本可讀,洵非虛語。但三家的貢獻主要在於分別經注,至於核正文字,所得雖以千計,訛誤仍所難免。而且也  相似文献   

19.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20.
城隍,《辞海》“城隍”条等云:“护城河”,引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既说是浚,当有水。但同书“隍”字条又注云:“没有水的护城壕”。到底是有水没有水?姑且不去管它,反正,城隍后来已经成为神。说是守护城池的神也可以,更准确一点,应说是坐镇一方之神。据《辞海》,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鸟二年。北齐慕容俨在郢城建城隍神祠一所。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祀城隍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为什么历代这样重视城隍,以至朱元璋于立国之初就为此特别下了一个红头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