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中论>一书中,徐干从儒家的正统观念出发,对教育的作用及目的、教育的内容、施教的方法、治学的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希望通过教育的熏陶,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振奋士林,徐干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苟子哲学其实蕴涵着一个在华人文化氛围里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亲和度的普遍形式;整个苟学哲学史的发展,其实就是逐渐触及、呈现这个普遍形式并且予以丰富地展开的过程。从这样的理解出发,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来诠论徐干的哲学。徐干《中论》跟《礼记》、《中庸》篇一样,都是对荀子哲学“中即礼义,中即道”的观点的一个延续和礼赞。全书所谓“中/礼义/道”,便是人事物的中正合宜的表现,或那表现背后的节度分寸,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纯精神的形上实体。跟苟子、汉儒不同,徐干已经开始从正面意义来掌握人性,主张人性的美善并不完全但却可以被纯化到仿佛天生般的美好。徐干“大圣学乎神明”以及“圣人相因而学”的观点显示了天、人之间有连续的一面,也有发展、升进的一面。在“中道”的实践上,徐干不讲“复性”一路的工夫,而是强调言说、思辨与权智的重要,强调“尽敬以成礼”以及“积”的工夫,并且初步呈现了“积善成性”的思路。这些观点,都显示了徐干对苟子哲学创造性的诠释与推进。可以说,在荀学哲学史上,徐干是汉代董仲舒、扬雄之后,西晋裴颁之前的一个重要的中继;而《荀子》、《中庸》、《中论》以及隋代王通的《中说》的前后相续与一贯相通,则是前期儒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事件”。  相似文献   

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中盈满“齐气”。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齐气”为徐干的气性和文风,这又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关于徐干之死,最早见于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可知徐干与陈琳、应场、刘桢都死于“昔年疾疫。”至于“昔年”究指何年,曹丕在文中未有明确交代。《文选》卷四十二载曹丕此书,题下李善注所引《典略》曾就这一问题作过说明,《典略》云:“初,徐干、刘桢、应王勿、阮瑀、陈琳、王粲等与吴质并见友于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以上的诗人常常被并在一起称呼,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七种。按时代并称。汉末诗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都是  相似文献   

6.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曹丕《典论·论文》把他排在孔融、陈琳之后,当是按照年岁来排列的。曹丕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这是对王粲的作品作出较早的评论。曹丕又在《与吴质书》里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曹丕认为徐干的辞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建安四子,即陈琳、阮、刘桢、徐干归附曹操的时间,还存在着分歧。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建安四子的文学创作予以综合考证,得出结果如下:陈琳归曹是在建安十年,阮归曹是在建安二年,刘桢归曹是在初平三年,徐干归曹是在建安十年。  相似文献   

8.
汉朝文学家徐干说:"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意思是说,君子要像日月天地一样不停地转动运行,坚持不懈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9.
林影 《新读写》2013,(10):16-16
“骨头”,一个坚硬的词语,有了骨头,就有了支撑一个人需要骨头,一个民族需要“骨头”,同样,文章也是需要“骨头”的。东汉末年,“三曹”(曹操、曾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诗风慷·既激昂,刚健有力,个性强烈,就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建安风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徐干《室思》一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作了新的解读,并联系其所处的动荡时代和诗人的坎坷经历,分析诗中暗含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的“香草美人”手法。此诗继承了屈原楚辞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象征手法,对后世诗歌中运用此类艺术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仲长统《昌言》三部政论文集因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呈现了冷峻、温婉、凌厉的风格特征。三位政论散文作家的个体差异、学术思想以及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是形成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三部作品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末诸子散文的特点和汉末文人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掾属,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他的五言诗在当时非常有名。以风格道劲而著称。但这首抒发对友人徐干怀念之情的诗,却写得清丽绸缪,细腻感人。  相似文献   

13.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取名自建安诗人徐干一首著名的《室思》诗,此诗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对远方丈夫的深情思念。其第三章末四句曰:“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写情缠绵动人,设喻妥帖传神,深受后人赞赏。南朝以来,不断有人模拟这四句的形式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三曹年少在谯的生活,形成了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这在他们的具体行动上以及文学创作中都有所反映。故而,他们在帝都谯创作的赋,既没有沿袭汉京都大赋的模式,也迥异于同时期徐干、刘桢等文士京都赋的壮伟气象,而是以抒或忧或喜的情感为主。这些创作对赋的进一步抒情化及抒情小赋优势地位的确立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凤翔唐村中学/麻勤侠撰文认为,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徐干《中论·亡国》)。齐威王时期得以发展,兴盛于齐宣王时期。《史记》中描述稷下百家争鸣的盛况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从教育功能看,与后代学校相比,它既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有历史的独特性。首先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  相似文献   

16.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17.
在建安七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孔融了。相比陈琳、徐干、阮籍等其他六子,孔融的一些故事广为人知,流传了千百年,其中最著名的是“孔融让梨”和“羞耻陈炜”。“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家都很熟悉了,下面我就来讲讲“羞耻陈炜”这个故事吧。孑L融十多岁时,因为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便已才华横溢。一日,他在友人家中作诗赋词,一个在当地也小有名气的文人陈炜走过来旁听。孔融念完自己的新诗,陈炜笑道:“十岁的童子,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庸人!”孔融的友人们有些恼火,想与陈炜理论,  相似文献   

18.
自《诗经·郑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伊始,经建安诗人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等四句。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母题。她逶迤发展三千年,构筑成特别的闺怨题材。它既体现五言绝句在比喻上的争奇斗胜,又反映诗歌母题绵延发展经久不息,以及典故的永恒的暗示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上的“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群体。对于这七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俞绍初《建安七子年谱》曾进行了较系统之考察,有利于对其人其作的全面研究。但其中如关于孔融的生卒年、王粲曾“随军江陵”、徐干等人“预赤壁之役”、“军谯”的具体参与者、孔融与祢衡的交游、徐干著《中论》的时间等之认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点,现将其进行了重新考察,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凡是在艺术修养上有一定造诣的作家,大都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并赖此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我国古代文论家对此早已有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曹丕《典论·论文》首倡"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他还在《与吴质书》中称"公干有逸气".无疑,曹丕之谓"气",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