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寺庙辨异考     
顾关元 《寻根》2003,(2):38-39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相似文献   

2.
郑永福  于淼 《寻根》2013,(6):64-71
我到京城游览,友人推荐,历代帝王庙是个好地方,值得一去,理由有二:一是北京历代帝王庙有它的唯一性。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名臣的场所,原本南京、北京各有一处,如今仅留下可供人参观的也就北京这一处了。二是历代帝王庙听起来是座“庙”,但这座庙身价可与众不同,其与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庙以及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齐肩,并列为明清北京城三大皇家庙宇。  相似文献   

3.
司徒一凡 《寻根》2009,(4):36-38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秦准区长干桥东南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清鼎盛时期,其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也是全国最大并包容各派的佛教义学讲寺,更一度成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僧录寺所在地。该寺原址为建于吴赤乌三年(240年)、史称“江南佛寺之始”的长干寺,经历代兴废,至宋朝天禧元年(1017年)“诏改长干寺曰天禧寺”,  相似文献   

4.
周士琦 《寻根》2003,(1):128-130
→128胡同是北京极富地方特色的一景。北京的“胡同游”可谓盛极一时,颇受中外游客青睐。北京的历史、民俗等莫不与胡同息息相关,不脚踏实地到胡同一游,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对充满了人情味的胡同更是满怀眷恋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要是一问起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构成“胡同”这个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胡”和“同”在该词中不能单独解释,至于古人有解释为“胡人大同”的,纯属望文生义。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解释则让人大跌眼镜—汉语中的“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中的“…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也包括对化的开发。西安,这个在古代叫长安的都会城市,处于东西部的过渡带上,她是西部的边缘,又是亚欧大陆通道上一个桥头堡。由亚洲通往欧洲的陆上贸易要道“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城始发的。那时的长安城很牛气,是决定给不给外埠发“绿卡”的地方。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化中心,没有哪个帝国可以与大唐帝国匹敌。其它国籍的人要来长安,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从公元1603年到1867年这段时期,称做江户时代。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将军住在江户(现在的东京),统辖着整个日本。这个时候,武士的孩子在“藩”(各个诸候)的学校学习,可是“町人”(江户时代住在城市里的商人和手艺人)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学习呢? “町人”的孩子上学的地方叫做“寺子屋”。江户时代以前,寺庙负责教育孩子,因此上学的孩子叫“寺子”,以后就出现了“寺子屋”这个名词。寺子屋的老师是有学问的武士、僧侣、医生和町人等。一般的“寺子屋”只有一位老师,学生的人数顶多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7.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9.
足疗的历史     
王海 《寻根》2008,(4):103-105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足”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人之足也。在体下。从口止。”可见,“足”字是由“口”和“止”二字组成的会意字。清代学者段玉裁注释说:“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对于“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口止为足。”原来,早在我们的祖先眼中,  相似文献   

10.
杨周伟 《大理文化》2012,(3):105-112
在洱海东南岸凤仪古镇的三哨村,有座供奉“白马爱民景庄皇帝”的白族本主庙,庙的大殿内刻有一记录蒙世隆事迹的对联:“西京改中都日海内起烽烟只留得标记一庙铁柱一根诉沧桑,南诏立帝业建极钟数不清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今安在”。  相似文献   

11.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2.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3.
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北端的伊尔河畔,耸立着一座座欧洲联盟的办公大厦,这就是近几年形成的法国的欧洲城。欧洲联盟(前身欧洲共同体)从1967年成立以来,成员国已经从六个发展到十五个,其办事机构也相应增加。布鲁塞尔名的查理曼大厦是共同体的权利机构,部长理事会所在地。卢森堡“让莫内大厦”是共同体部长理事会的秘书处。  相似文献   

14.
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中国,“作者”的概念和“圣人”的概念息息相关。这不是说圣人必然要“作”——创作和写作,而是说只有圣人才有“作”的特权。中国上古思想史学者普鸣在他题为《成圣的诱惑:上古中国圣人写作之兴衰》的文章里,指出自公元二世纪以来,随着纸的逐渐普及,书写变得日益常见,圣人的地位也就慢慢不再是建立文本权威的前提了。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作了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重要讲话.这是一个鼓舞人心,摧人奋进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全党、全国在新时期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杨琳 《寻根》2001,(1):107-111
“二百五”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是某种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例如:“那些二百五大夫光会照你要的药开处方,治不了什么病。”二是指傻里傻气、做事莽撞的人。例如:“知道的说他爽快,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二百五呢。”  相似文献   

17.
萧放 《寻根》2002,(4):18-22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清江人历代传唱着这样一首创世古歌。清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鄂西山地,古称夷水。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西北羌戎化向南流布的化中介带。  相似文献   

18.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9.
讲正气,着眼于“为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舍。宋代名士文天祥作《正气歌》以明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他把“正气”看成是“为人”的道德规范中最根本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中至高无上的追求,生则必秉正气而不移,  相似文献   

20.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