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她是本民族在文明发展中积淀起来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积极引发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向上奋进,建设美好国家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熔铸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青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者,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又总是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只有把青年塑造成自己的文化代表,才能实现对文化传统的续接,才能实现民族精神的再造。用优秀民族文化凝聚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青年与未来的历史性重大课题。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4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如同春风吹遍了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与智慧之花.是先进文化的精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民族精神.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始终表现出巨大的力量,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是中国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奥运精神,中国民族精神的分析,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奥运精神与我国民族精神相互融合,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复兴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允昌 《软科学》2005,19(6):68-70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统一的,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同时培育其创新精神,将更有效地实现大学德育的目标,使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教育的载体,因为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常常会包含许多民族文化方面的东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发展给高校语文民族文化精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大学语文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也成为大学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则是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宣传中医药文化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加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从产生到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和风采。如今,各民族交流日益频繁。更多人不在拘泥于自我民族文化,希望能够走向世界,了解更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程芬 《知识窗》2013,(4):78-79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才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用其独特的纪实方式.详尽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传,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是仅仅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而已,更重要的则是人的培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育人工作尤为重要。试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出发,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从培养坚韧不拔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民族院校英语教学应紧抓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3.
诚信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社会价值,诚信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诚信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民族优秀文化中挖掘、整理、弘扬诚信观念的合理内核,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应用到诚信教育之中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孟萌 《大众科技》2006,(1):171-172
东亚各国的传统文化对其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引起激烈的争论,韩国鲜明的传统民族精神一直处于争论的中心。第一种观点认为:韩国是一个有着高尚民族精神的优秀民族。第二种观点则截然相反。文章试图做出第三种解释: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自己的民族精神,这是计划和市场绝对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凝聚的是先辈无上的智慧。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而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窗口。肩负着民族复兴,文化繁荣的巨大使命。本文主要从博物馆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上进行研究,加强爱国教育,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与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要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民族精神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魂,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引擎,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十九大报告,并以其文化自信的论述为线索,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理由,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特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环境已经是全人类都无法漠视的事。本文作者就是站在这个高度的认知上结合十八大精神写出此文的,不难看出,作者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他列举历史古国灭亡的教训和现代"文明"对自然界破坏后的自食恶果。中国梦不该是狭隘的,中国梦应该是世界的,是共同发展、承担的和谐之梦。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河的水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治河实践活动中要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水文化更是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闻名于世,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阐述了黄河水文化的内容和影响,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英杰  邓卫东 《西藏科技》2004,(12):28-31,36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科学普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