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区时期,中共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推行了"反富农"的政策。中共承认,土地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富农的本质属性是农村资产阶级,由此从理论上无法得出土地革命时期"反富农"的合理性。然而,通过考察土地革命的实践,发现中共的"反富农"政策依然具有逻辑自洽性。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革命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结合革命斗争策略需要对富农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富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爭也称土地革命战争,这就是說这一时期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內容。进行土地革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土地从封建剝削者手里轉移給农民,把封建地主的所有制变为农民的所有制,使农民得到解放,从而引导农民走向集体化,大力提高生产力,这是我們党在已經完成了的民主革命时期两大任务之一。它和反帝国主义是相关联的。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在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毛主席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网络游戏“斗地主”是一种非常流行、娱乐性很强的扑克游戏,它把农民划分为赤贫、短工、长工、佃户、贫农、下中农、中农、富农等。这一划分不免让玩家产生疑问:它的划分准确吗?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涉及农民等级的划分问题.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就是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建立了川陕苏区,并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川陕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和分配了富农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免受损失,富农加入革命队伍,并想方设法取得苏维埃政权,以此来阻止土地革命的推进。中共为了清除土地革命的阻碍,必须改组苏维埃政府,把富农赶出去,因此,川陕苏区政权改造是土地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分配生存资源的角度看,中共认为分配富农土地和其他财产具有革命的正当性,然而从富农土地及其他财产来源分析,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改造的合理性则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6.
1931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针对这条路线。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共为什么要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而对同是剥削阶层的富农、地主一个是限制政策,而另一个是消灭政策呢?其采取不同政策的依据与目的是什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我觉得搞清楚雇农、贫农、中农、富农这几个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从开始领导农民武装起义的时候起,党就把土地革命作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的一个重要关键,领导和支持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由于土地革命正式提出了“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到处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瑞金、宁都两县农民就查出了二千几百家地主富农,瑞金壬田一个区就查出了土地二万七千石。农民分得了胜利果实,满足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要求,改善了生活,发展了生产。1933年根据地的农业收成就增加20%以上。为了保卫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8.
试评土地革命的成与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关系极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生存。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彻底变革土地所有制关系。经过革命,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有了地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场革命是在战争环境下进行的,偏重于为战争服务,加之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致使革命成果未能巩固,随着工农红军的撤离转移,而相继丢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他们都重视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土地思想在土地的所有制和实现的途径上各不相同。孙中山主张实现土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毛泽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初期,他引导中国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邓小平土地思想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三位伟人的土地思想各具时代特色,他们对土地问题的探索,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因同质而结盟,革命前以清教运动为特色的舆论准备,革命中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以及最终确立资本主义政体之一的君主立宪制等方面作深层次的探讨,认为这些方面都适合英国国情,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很好地完成了革命的任务,保守性之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富农是具有标示意义的社会阶层,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农村其他社会阶层。在中央苏区革命发展中,中共最初实行"中立富农"政策。然而,随着土地革命的兴起,中共由中立富农政策改变为限制富农政策,它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里,没收富农土地和其他多余的财产,而且在分配领域里对富农课以重税。这种双重限制政策既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体现,也是中共认为这种革命必须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运动,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在长达十年之久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内容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由于当时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并且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直接受它的领导,因而中国土地革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无不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土地革命的不同阶段,我党曾对富农采取过各不相同的政治、经济政策,或打击或保护或限制或区别对待。人们通常关注的是这些政策在推进土地革命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往往忽视交织其间的“左”倾错误。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对待富农问题的政策上曾反复出现过过重打击富农经济和政治上的乱打乱杀等“左”倾错误现  相似文献   

14.
<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怎样对待富农的问题上,党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在讨论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时,毛泽东提出了“自耕农、富农、中农的地权不同,农民要向富农进攻了,所以要确定方向”的意见.对此“八·七”会议规定:“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是贫农”;应“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小田主”(指小地主和富农)的土地不没收,实行“减租”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能完成而中途夭折了。在分析其原因时,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没能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是其主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此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土地革命还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在大革命后期,中共应该千方百计地支持农民的土地要求,团结国民党左派,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挽救中国革命进行坚决的斗争,另一种意见与此对立,认为在大革命后期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不能开展土地革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能不能开展土地革命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而定,不能笼统地说能开展或不能开展。笔者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既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主观认识水平,也不具备开展土地革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东江苏区结合自身地方实际情况,在与上级的互动中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其进程基本与全国各苏区同步,且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东江各苏区本着平分土地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使分配方法日益科学化。东江苏区土地革命坚决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坚决开展反富农斗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力量。要想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必须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农民的土地斗争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又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定和执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奋斗、因而获得最广大农民群众作为自己伟大同盟军的中国共产党,成了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而土地所有权问题,又正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土地革命是实行土地国有还是把没收的土地分给农民私有,这个  相似文献   

19.
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这个时期党关于土地革命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考察,认为这个时期党的土地革命的主张虽然变化多次,但基本上是主张减租减息,在实践中一直是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取得重大成果,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发展.而这个时期始终没有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究其原因在于实行土地革命同建立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战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在维护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领导农民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事.此外,在当时开展土地革命的基本条件——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党领导的政权和党领导的武装——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路线的确立,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