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2.
《猜猜他(她)是谁》是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作文实验教材《作文梦工场》系列丛书中三年级课本中的一课。本次作文针对中年段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观察时往往被那些有趣的、意外的和新奇的东西所吸引,观察识记的东西限于表面,认知往往片面不精确的特点而设置.意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物外貌.引领学生走出“千人一面”、“面面俱到”的误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紧紧围绕“抓特点”这一重点.使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凌士彬 《学语文》2009,(1):29-30
考场作文浩如烟海,阅卷任务繁重,千人一面的文章难免让人审美疲劳。如果文章没有个性和特色,即使你的作文“基础”不错,甚或有很好的“发展”潜质,也很容易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著名特级教师,在北京阅卷领导小组负责编纂《阅卷纵横》的王大绩老师说过,高考作文是“一两分钟,一(几)位读者”。  相似文献   

4.
求同求异法     
《新读写》2010,(7):35-38
事物的存在是普遍的,事物的对立统一也是无处不在的,对任何事物。既可以从正面去思考(求同),也可以从反面去思考(求异)。作文立意也是如此。从应试的角度讲,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写性,即每人都能动笔。都有话可说。这样,立意“碰车”的可能性很大,大家都想到一个点上,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人一面”。文章再好。也会让人视觉疲劳。为避免雷同,又得求新求异。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中小学生作文仍存在“假”“空”“套”怪圈,或胡编乱造,或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毫无生活情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道学生的写作素材真的少到了“无米”的地步了吗?其实不然,生活就是天然的“米仓”,留心生活处处皆素材。因此,笔者组织我校语文教师开展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市级课题),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从而表达生活。在学生写作素材的生成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做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他们的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使学生的作文形成了一种新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写过这么一副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说的是作文不可冗长 ,下联说的是作文要创新。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遣 ,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活力 ,形成“千人一面 ,百部一腔”的模式 ,这种模式作文到了神憎鬼厌的地步 ,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以创新作文取代模式作文 ,是对作文本质属性的回归。创新作文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写出真情实感。创新作文既包括内容方面 ,也包括形式方面。在内容方面 ,要求以青少年独特的视角和审美情趣去观察生…  相似文献   

8.
俞翔 《小学语文》2011,(5):30-3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习作”中对想象作文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奉命而作,生搬硬套”,“为师造文,为文造情”,所作的文章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样的作文当然毫无生机。如何解决学生怕作文这个大难题呢?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教学缘起】 时下,“模板作文”“套话作文”“八股作文”正受到批判。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中学的一些作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本真、自然的状态。直接瞄准应试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袭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材料+命题”作文,指的是试题明确给出写作题目的同时附有提示性的材料,所给的材料是一段关于命题的论述性或说明性的文字,能够降低审题的难度,具有提示或限定范围的作用。如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天津卷(“愿景”)、湖南卷(“谈意气”)、江苏卷(“人与路”)均属此类作文。  相似文献   

13.
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研究笔者看到,农村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  相似文献   

14.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面对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谓“上下求索”。而语文老师面对作文教材不能说“不”,面对学生又怎敢说“行”呢?于是老师们“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作文教学法“拿来主义”盛行,个人见解甚少;“千人一面”者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5.
张庆玲 《考试周刊》2010,(47):69-69
学生的习作往往都是老师举的例子或是书上例文的翻版。一到考试,有的班级学生的作文竟然会全班性的雷同。老师还美其名日:“背作文也是一种训练方法。”就是“登载”的作文也总是“千人一面,几十年同调”:“帮妈妈做家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帮助同学”等,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最让语文教师头痛、困惑的就是作文教学。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不是枯燥无味,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童真童趣呢?“体验”是最好的法宝。  相似文献   

17.
丁永军 《考试周刊》2011,(89):54-54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块心病,一提到作文,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厌烦、惧怕,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尽管老师从开头到结束,指导得面面俱到,但不少学生的作文仍旧是枯燥无味、“千人一面”、“凑、抄、套”、“假大空”。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轻松写出精彩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作文普遍是千人一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去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作文教学的倾向是:教师“拍板”,学生“就范”,教师“定调”,学生“弹琴”。这样一来,学生作文的思路全被老师的“指导”束缚住了,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求异思维呢?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是开放性试题的典型。这类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让考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发表各自的见解。开放性试题的这一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试题“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的僵化模式,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中心(即话题),让考生在规定的写作范围之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话题作文具有以下特点:1.命题中一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话题”,作为考生写作构思所依赖的大致范围。2.“话题”出现之前(或之后),一般都要给出一段提示语(或材料),目的是为了引出话题和拓展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