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尤”而不是“九”。我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查字典求证,果然,在“九”字部里查不到“尴尬”,在“尢”字部里却查到了。难怪以前在电脑上用“五笔字型”打不出这个词,最后只得求助“智能ABC”。看来,备课时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果不是这次看得仔细,课堂上一定会出洋相的。  相似文献   

2.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不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诲"字时,学生常常把它和"悔"字弄混了.我认真思考,根据这两个字的特点和含义编了一句话.再上课时,我就问:"你们做错事的时候后悔吗?"学生点头."后悔时,是嘴上说说,还是从心里感到后悔呢?"同学们表示从心里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4.
"他"和"我"     
我班教室黑板的左右上角,各贴着一个醒目的大字——红色的"他"和黑色的"我".这两个字虽然很普通,背后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两年半前我刚接手这个班.一天,我正在埋头批改作业,突然,背后传来急促的声音:"老师,小斌和小明打架!"回眸一看,原来是班级执勤员小仪,还气喘吁吁地.  相似文献   

5.
<正>一、"二类字"教学的尴尬家长的尴尬:孩子不识"二类字":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颇为困惑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有许多生字都不认识。课后田字格里的字认得还不错,但是两条绿线里的字基本上读不出。"教师的尴尬:教,还是不教?二类字不要求会写,只要求会认读。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会认读这些  相似文献   

6.
错出的美丽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  相似文献   

7.
提到"错"字,给人的直觉往往是和"错误"相连.也难怪,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最令我头疼的就是整天困于反反复复的"错"与"纠错"之中.偶翻《辞海》,竟发现"错"有"磨刀石"之义."错误"和"磨刀石"这两个义项并存于"错",是巧合?还是先人造字时的有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词)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或词)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一]理解生字生词环节. (卡片出示:你追我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追""逐"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它们的部首都是走之儿.因为这两个字都和"走"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话题起源于本次论坛的主题中"突破"两字带给我的联想.这两个字确实马上让我联想许许多多在目前这个特殊的转型期包裹着卷挟着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有形无形、或软或硬、如墙似沟的东西,面对这些矛盾、困难、障碍,有时强行突破,速战速决,立竿见影,但很多的时候这种勇往直前,大刀阔斧,换来的可能是进退两难的尴尬,是欲说还休的无奈,是随波逐流的沦落……正如余光中所叹"一个英雄经得起几个雨季".  相似文献   

11.
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一次大型晚会上说:"今天嘉宾云集,纷至杳(yǎo)来,我真是应接不暇呀!"话一出口,下面一片哗然。原来这位大主持人竟将"沓"误读为"杳"。"杳"和"沓",粗看这两个字的模样,就跟同胞兄弟一样,的确差不多。可再仔细一研究,就会发现它们的上部和下部都不相同,它俩的读音、  相似文献   

12.
自习课时,一位同学一边做作业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歌,劝他不要这样,谁料他却"理直气壮"地来了一句:"我喜欢!"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颇为盛行"我喜欢"这三个字,意思是我爱这么做.  相似文献   

13.
一、问字 "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  相似文献   

14.
我当播音员已经一年多了,说起来也算是我们"红领巾广播站"的"元老级"人物了,但我也有遇到播音尴尬的时候。一次,由于在广播前我没有及时拿到播音稿,结果发现稿子里有很多字都不认识,这可怎么办?又不能停止播音,我只好硬着头皮上  相似文献   

15.
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家长多,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是能干,孩子反而越平常;父母表现一般,孩子却十分优秀.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孩子A,高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但现在坚决不愿意上学了.与其沟通的时候,孩子说:"我爸爸太聪明了,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爸爸总能知道答案,他总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简直笨死了!'" 例2:孩子B,遇到不会念的字,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这位妈妈没有像例1中的爸爸那样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字都不会念?"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字还不简单,来,妈妈告诉你."现在,孩子的妈妈发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自己从来不先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16.
错出的美丽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8.
南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话的"是"字念[J ],南昌普通话念[si],大致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动词,和普通话动词的"是"用法一致,如"渠(他)是北京人".另一种是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外地人来南昌,常常发现南昌人在讲话时常用上一个非动词的"是"字,即使在用普通话交流时,也会不时地冒出个"是"字来.例如:  相似文献   

19.
由左右两个"喜"构成的字(简称"双喜"字)或它的相关写法,通用字书中该不该收释,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双喜"字在《中华字海》(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中作了详细的注释:"双喜.多用于婚嫁等喜庆场合."该字书另外还收入简化的"双喜"字(左右的两个"吉"下各加"古"),并注明同"双喜"字.  相似文献   

20.
"妈妈,我不想'6个1'了!"下班回到家,小艾坐在沙发上严肃地对我说. "6个1"是指看1本书,读1首古诗,跳100下绳,做1件家务事,认10分钟字,画1幅画.这是小艾参观了一所小学后,寒假里主动提出的每日目标.每天晚上,我会根据她的完成情况在记录本上画五角星.每当我画上一颗五角星时,小艾就笑靥如花.计划已坚持了两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