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试教试教时,我把课文情境中感悟草原独特风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围绕感受,探究原因,感悟草原风光1.师:老舍先生来到草原,有哪些新奇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来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学生自由读,感悟草原美景。3.交流感悟,重点指导:语句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篇名叫《草原野花》的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情不自禁地融入书中的情节,并陷入了沉思。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愿望和对生命的热爱。文章写的是作者来到广阔的草原,看到了草原上美丽的野花,就随手摘了一朵,却无意中看到它的生命一点儿一  相似文献   

3.
以读助讲读中领会《草原》朗读课型设计广东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邓玉玲《草原》是我国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的记叙文。文章抓住事物的特点,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蒙古草原瑰丽的景色和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是一篇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4.
美读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形式。美读目的在于领会主旨,体味情感,再创文本,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它能够帮助学生融入情境,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所以说美读教学也具有培育人文精神、孕育创造力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知识观启示我们:知识的主体性是存在着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这群能感受、会创造的主体跑着掌握知识呢?在教授《读碑》这一课时,我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应突破单一片面的“认知能力——单纯智育”传统教学模式,保证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真、善、美、知、情、意统一起来。在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创设情境,读议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不但能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学到语言及读书方法,而且能达到情感陶冶及美感享受,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其一般程序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凭借情境,充分读书一读议结合,多向交流一总结提高,迁移活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但是,我们难以突破一个“瓶颈”——在品读文章时,如何能让学生反复的读,越读越有滋味,达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效果?当然教学的方法如同通往罗马的大道,不止一条,可是在众多的方法中,有一种经典的方法——变换情境,反复引读,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我翻开《读者》时,《哭泣的草原》这几个大字吸引了我。于是,我好奇地一页一页仔细读了起来。《哭泣的草原》讲述了1981年之前,草原本没有山羊, 草原上到处是一片碧绿景象, 1981年,我国和某国合资建了一个羊绒集团,为了获得羊绒, 1985年,山羊开始成倍繁殖,山羊不但吃草,而且还要吃草根, 这给内蒙古大草原带来了噩梦: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大草  相似文献   

9.
读书是否一定要做到整齐划一?未必。有时,读不整齐也是一种精彩,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读不整齐来创设情境,可以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可以在读不整齐中进行感情升华……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书柜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我小时候买的书———《犟龟》,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开头写的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乌龟陶陶正趴在一棵橄榄树下晒太阳。大树上,母鸽苏莱卡正在梳  相似文献   

11.
李燕 《天津教育》2002,(2):39-40
微格情境这是教师教学《翠鸟》的微格情境。师:同学们读一读第2句到第5句,想一想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全体学生自读课文)生:这几句话讲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生:第3、4、5句话说颜色怎样鲜艳。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课文。我读第2句,同学们分组读。师:“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生组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生组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生组3:“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师:翠鸟的羽毛颜色确实非常鲜艳。这几句话描绘了它身上哪儿的羽毛颜色?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填空。(…  相似文献   

12.
一、情境导入 ,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1.放草原风光片 ,学生欣赏。 (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 .草原美吗 ?看后 ,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 ,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 ,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 ,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 ,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 ,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 ,课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二、合作学习第一段 ,渗透读书方法指导1.静静地读第一段 ,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句子标出来。(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 ,静静地读是…  相似文献   

13.
周俊根 《初中生》2006,(9):22-25,13,49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潜能 邹挟澜 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  相似文献   

14.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五篇文章。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然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那么怎样让学生读书时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欢乐?一、激趣——入境开始上课,我一边声情并茂地背诵老舍先生《草原》的第一段,一边板书“: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画天空、白云)空气是那样清鲜,天空是那样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读”已然借着新课改的春风大放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其声音已经越来越在各层次小语研讨会回荡,也被越来越多的小语人所认可。可以这样说,“读”是学生思考的基础,感悟情境的前提,口语交际的准备,真实习作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引导。努力做...  相似文献   

16.
美读教学:学得生动活泼的有效途径陈明华本文所指的美读教学,是指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朗读者设身处地,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形象等通过声音气息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方晓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就是这样将朗读...  相似文献   

19.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握理解文句的基础在于读。古人读书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典故,言其读得勤奋刻苦,可谓勤读。读诗诵文,唱念作势,抑扬顿挫,以声传情,可谓“美读”。叶圣陶先生主张“美读”,认为“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用声音传达出来。他认为读得美因得其法,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美。语文教学要突出“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得其法,读有所获,“美读”应成为我们实现《大纲》“读”的目标的重要方式。一、“美读”可以进入情境,引起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学科的范文都是文学作品或…  相似文献   

20.
一、多读,读有所获“多读多背”是传统的教学经验之一。人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大纲强调了朗读和默读训练的重要性,“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多读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引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法,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