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作为教师,在教学生读书学习的同时,也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以辩证全面的观点去认真耐心地研读学生这本书。不论教师按怎样的设想去研读,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学生这本书读“活”,切莫往“死”里去看。现在的事实是,不少教师在读学生这本“活书”的时候,走进了“死看”的窄地。学生调皮淘气,甚至捣蛋生事,“传统”的惩罚手段自然会上,“成不了器”的口边语自然脱口而出;学生思维活跃,冒犯了教师尊严,“难管难调”的旧话自会跳上“正席”;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很差,就贬之为“死老筋”,“不是成才…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一个好“导演”,也是一个好“演员”,还是一个好“工匠”,更是一位“慈母严父”。在代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各方面得以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孜孜不倦地去“琢”那些无暇的“玉”,使他们成“器”,这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此就这学期所抓主流及效果,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意外”,关注细节,并把它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本案例作了很好的诠释。学生提出《跳水》一故事不真实,这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但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意外细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研读——讨论”,找出课中不易发现的“盲点”词语——“风平浪静”,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个词,学生理清了故事的起因与发展、结局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充分挖掘并开发了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知识,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这就是“心理换位”,其目的在于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进行“心理换位”呢*一、备课时的“心理换位”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备课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  相似文献   

6.
教师以良好的心情去面对学生,并在教育中影响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教育和待人处事。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心情传染。开展“心情”教育,教师的爱心是关键。“心情”教育的核心是教师以满  相似文献   

7.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崭新的角色。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操作性问题。本文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出发,认为可循语文学习“心理路径”去引导,即循“动力——策略——取向——迁移”的路径去引导。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建兴趣,既给学生创建“写”的兴趣,又给教师自己创建“教”的兴趣,让兴趣激发教师去“教”,让兴趣引导学生去“写”呢?  相似文献   

10.
十几年前,读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当时也许领悟得不够,看完了,也没留下太深的影响。而在寒假里,偶然重读了这本书,以一个教师的身份重新去理解书中所展现的内涵,才发现这本书真的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张凝翔 《小学生》2010,(2):40-4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干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干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读”进书去,“学”出书来。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在“活”上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13.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14.
吴春榕 《福建教育》2023,(45):46-47
教师围绕“三教”理念研读教材、明确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和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充分思考、体验与表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要教师用生活的热爱去感染学生,用“小”“真”“想”的方法指导学生练笔,就一定会改变农村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作文将真正成为他们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彭伟萍 《职教论坛》2002,(22):40-40
历史课教学的“自主体验”是调动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体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融入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思维方式,因而也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笔者认为,自主体验的方式的确有助于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体验”教学方法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去发现、去描述,这必然对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课教学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以自主体验和…  相似文献   

17.
蔡鸿英 《成才之路》2009,(31):62-62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阅读教材已经成为了一线教师的习惯。在上课之前,教师往往要仔细地研读教材,预设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充分的估计和预设。我们提倡也积极响应站在学生的位置认真研读教材的要求,而对“认真研读教材”不到位的把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柏春花 《教师》2011,(27):45-45
一、“赏读”的提出 回顾历史,阅读教学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背读”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讲读”时代,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导读”时代这一转变。近来又出现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导读”呢?它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至于“研读”,学究气太重。  相似文献   

19.
“备学生”是由来已久的备课准则,但是,综观现在的小学语文备课现状,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却被一些教师忽略甚至遗忘。下面笔者罗列几个“备学生”中的不等式,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教师“细读”≠学生解读时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备课策略备受推崇。研读文本确实是语文备课的首  相似文献   

20.
刘云生老师这节语文课的整体设计是合理的,其内涵也是丰富的,尤其是精彩的言语研读,独特的心根生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地说,有四点是十分可取的:(1)紧紧抓住文本,认真学习语言文字,着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知、理解的能力,如辨析“忽然”“固然”“当然”的区别,进而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又如教师注意到了学生发言中连用两个“然后”,让同学给发言者“建议”,后改为“最后”。这都是砥砺语言的功夫,这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内容。(2)与写作紧密结合,以读促写。例如,补充一战时英军首次使用坦克作战的报导,这一小段文字,不仅与课文配合紧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坦克的神威和德军的狼狈,让学生更信服课文内容的真实性,同时,教师还把这段文字与课文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说明应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内容的详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