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以往,执政党在法制问题上如“专政”与“法制”、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治与法治等关系问题上,有许多教训,目前,要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法治选择在执政党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必然抉择,它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它是现代法治的高层发展和理想形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现代法治的有益经验,把依法行政和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作为关键环节来解决,要充分认识法治条件下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创造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社会条件,从而实现执政党领导行为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3.
以往,执政党在法制问题上如“专政”与“法制”、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治与法治等关系问题上,有许多教训。目前,要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法治选择在执政党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合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必然抉择,它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它是现代法治的高层发展和理想形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现代法治的有益经验,把依法行政和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作为关键环节来解决,要充分认识法治条件下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创造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社会条件,从而实现执政党领导行为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人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治理与管理中的一对范畴 ,两者相反相成。但是 ,在人治社会中 ,法治只是“人治下的法治”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法制国家和依法治国 ,这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人治是内涵相互对立的概念,要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就必须实行法治、排除人治;法治不等于法,人治也不等同于人。法治并不排斥人的作用,而要积极地发挥人在实现法治社会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治国方略上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由人治转变为法治,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精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这是实现法治的关键;要培育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人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治理与管理中的一对范畴,两相反相成。但是,在人治社会中,法治只是“人治下的法治”,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法制国家和依法治国.这是政治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法治和人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在人类历史上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大讨论也已持续了多年。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认清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与区别,把握法治对人治的批判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方略,民主政活和打击犯罪与反腐倡廉等方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法治的效用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任何的法治、德治都必然会打上人治的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德治与人治相提并论。社会主义的德治不是人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法律与领导个人的意志之间的对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但提出了主张法治,反对人活的思想;而且还深刻地阐明了法治的内涵,及其与人治的严格区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是法制的实现形式,也系统地表明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理论概括,是指在完备的法制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它既是对人治的彻底否定,也是对法治和人治并存状态的超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 ,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治理观上,学者们一般争论和探讨的话题都在"人治"和"法治"这两个词上.与此,多为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统一,国家治理应当寻求两者的平衡点;抑或是有人绝对的将人治与法治完全分割开来,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是法制的社会.这些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的产生.本文试图跳出这样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观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联系和分析,认为适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之道不再与人治与法治的分离与合流,而在于治人与治国统一,礼治与法治统一,隆礼重法,身国共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依法治国论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选择法治之路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历史的自觉。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邓小平提出“法治”概念的历史方位入手分析 ,认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由法治条件论、法治价值论、法治原则论、法治手段论和“一国两制”论五大板块构成的理论体系 ,它为中国走向法治开辟了道路。由于历史的局限 ,邓小平又没能完全摆脱人治的痕迹 ,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留下开拓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