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辨论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此,我校(注:此处指甘肃省华池县紫坊初级中学,下.文同)成立了《山芽芽》文学社,创办《山芽芽》社刊,开展“读红楼,学语言”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香包节”,编写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  相似文献   

2.
《福建教学研究》2007,(9):13-16
以“实践”为主题展开行动研究 2007年4月26日-27日.省“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召开。到会的有各区市语文教研员、一级子课题负责人、德化县的教师代表近三百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语文实践”.南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安实验小学、泉州实验小学上5节公开课,其中3节阅读课、1节识字课、1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后进行互动式评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对联气贪官     
从前,有一个贪官,除夕晚上在衙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九)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是“福荫百姓”.大年初一清早,有人就在对联旁贴了一副白联,贪官跑去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体不勤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是:“苦熬万民.”贪官看罢,顿时气得昏倒在地.对联气贪官@苏新民  相似文献   

5.
我长期从事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曾被“费力多.收效少”所困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己教法僵化.缺乏创新.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从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后.学生学语文的必趣、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发生了令人满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7.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认为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在接到一届新生后第一节课就要教给学生管用的语文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蒋芳 《文教资料》2010,(27):49-50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学生“学得”、“习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要有热爱生活的情感,热爱读书的情趣.建立正确的阅读价值体系: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将会变成一件简单、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崔玉华 《山东教育》2004,(29):24-25
“哇噻,考对联啦!”失意的考生如此遗憾地叹息,得意的考生也如此忘情地欢呼——怛无沦是叹息还是欢呼.200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设计了对联的考查已是既成的事实,而且必将成为一种明确的导向,引导以后的高中师生对于对联加以探讨、研究和训练。  相似文献   

10.
近来读了2005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杨祖志老师的《课下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对联”》一文.我赞同如下几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山西/周敏赵建中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2.
孙慧敏 《考试周刊》2012,(68):136-136
本文是一节省级评优课的听后感.该课堂运用了漫画、对联、歌曲、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笔者针对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及结尾三个部分分析了充满艺术性的地理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有数不尽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对联是中考“文化品味”专题训练的子项之一。如何让学生顺利理解并掌握对联的知识以及快速应对,是个关键问题。为此,我特设计了一节趣联妙对欣赏课,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图书馆、网络搜集趣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只有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汲取经验和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阅读名著的重要意义、如何应对“名著欣赏”的考题要求和从“对联”到“名著欣赏”看语文高考命题的指导意义等三方面来探讨福建省语文高考试题的重大变化.进而探索语文教学与改革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为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中第88页有汪竹柏先生的《赞汉字》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对联引入《语文》课本中,让青少年及早接受其熏陶,很有好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5页录有几种形式的对联,其中“数字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三秋九月,  相似文献   

17.
范吉明 《广西教育》2008,(28):30-31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品味对联”,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泥土     
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栏目“综合性学习”.成为教材的特色和亮点。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我们的策略是: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进行开发和建设,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并逐步有效地延伸到每一环节之中,从而全面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真正将新课标精神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之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存在明显的知识“裂缝”:文章篇幅长,内容丰富,如必修一的诗歌《相信未来》、文言文《师说》;新的语文知识多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文体知识、文言文化知识等;阅读写作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裂缝”不弥补,很难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接轨”。如何弥补?需要多方面努力.但我觉得用心选好教学内容是关键。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与表达交流(写作)两大块,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首先就是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解读。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也在学习内容上。如何选好语文教学内容.让高一新生快速走进高中语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