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的创立,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任何文学的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作品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往往蕴涵着作者深刻、强烈、丰富、复杂甚至矛盾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种感情特征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鲜活动人的魅力。入选教材的很多课文其思想情感很难用…  相似文献   

2.
王建 《学语文》2003,(2):7-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等于作品,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文学接受活动”与“文学作品的二重结构”进行界定,然后从“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人物”、“文学作品情与景”、“形式”、“作品的语言”等五个方面,分析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如何根据文学作品“二重结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素作深度的鉴赏。  相似文献   

4.
阎秋媛 《成才之路》2012,(20):20-20
解释学原理是接受美学的哲学基础,将之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即是指作品的意义不再被理解为实在性的、既定的和非时间性的,而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理解。让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不一定是对原意的恢复,而是一种新的创造。这个观念与新课改必修本中的主体部分一“阅读鉴赏”的编写目的不谋而合,该板块强调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性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具体由“人物与环境”“感受与共鸣”“质疑解难”“启迪与想象“四个单元组成,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问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理解的前结构”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前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二是理解者自身在理解前所具备的各种条件。“理解的前结构”的差异与变化,会使读者产生一些偏离于文学作品审美内涵的“偏见”。所以文学作品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欣赏的历史就是“偏见”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并提出文学作品具有“空白”和“未定点”的观点,总结出读者的阅读期待视界与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审美距离的规律,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接受理论对语文教学也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尤其对语文课文的读解,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鉴赏是鉴赏主体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所以,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唯有当文学文本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唤起共鸣,达到精神的愉悦,由此产生的社会的、审美的和功利的价值才赋予文本作品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若离开读者的鉴赏,就不再是作品,而“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阿。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鉴赏主体都能自觉、积极、健康地进行文学鉴赏的。有了一定审美价值的文本,还要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才能实现文学鉴赏主客体的交流。要实现文学鉴赏主客…  相似文献   

9.
阅读 ,从文本中获取信息 ,它的本质是吸收。但是 ,在吸收的过程中 ,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创造者 ,因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美学这样描述阅读的过程 :本文 (作者完成的作品 )→传播(印刷发表 )→接受 (读者接受 )→创造 (读者的创造 )→变形 (读者对本文的超越 )。其中 ,“本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而从“接受”到“变形”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过程。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环境描写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情节结构的曲折性 ,现代派作品还往往留有作者无法解释的疑惑茫然 ,这就使文学作…  相似文献   

10.
伊塞尔的接受美学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学阅读的理论。他把阅读过程作为文本与读者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来掌握和描述,认为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只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动态地被构成的。文学作品有两极,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的现实,作品是本文与读者的结合,所以伊塞尔的理论就是研究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作者写完文本就已完成,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作品的意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使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世界碰撞、激活,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对文本世界的重新建构呢?在纯熟把握作品之余,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在熟知学生阅读情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良好的阅读教学。阅读中,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与文本进行碰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新课程的影响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尧斯和伊瑟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1、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它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以实现。所以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接受者有时代、国籍与自身因素的差别,因此,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只能是暂时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经…  相似文献   

14.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15.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借助文本“再度体验”,同凝聚在作品的生命体验沟通、交流、碰撞,进行探究生命价值和奥秘的对话,从而获得生命的启示和审美的乐趣。这是文学作品审美接受欣赏的真谛。 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即是一种对生命的“再度体验”。在审美体验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的愉悦;在审美体验中,我们再度咀嚼体验着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意义,审视着生命  相似文献   

18.
空白语言即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的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的意境出现歧义,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障碍。而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一、立足文本,探求“创意”“创意”即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是所有读者对文本(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其手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文学语言技巧方面,还可以运用在体裁、选材立意、布局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日常生活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功能,而文学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审美功能。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