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门豹》这篇课文,写了战国时候西门豹在受理邺地时“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和兴修水利,为民造福”两件事,重点讲了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在讲解课文时,我提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1、西门豹到了邺,看到了什么情景?2、西门豹找老太爷了解情况,一共问了几个问题?从中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第六册36课《西门豹》以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叙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地的历史功绩。教学这篇课文,可抓住“管理”,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第一,比较前后,明确“管理”的功绩。学习开篇首句“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可让学生搞清“管理”这个词的意思。再要求学生把“管理”前后邺地情况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教学《西门豹》(第八册第15课)一课,教师可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抽象的词语形象化学生齐读第一段,划出表现当时邺地情景的主要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师:“田地荒芜”理解吗? 生:田地荒芜是田地无人管理,长满野草的意思。师:同学们说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样一幅情景?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侧听,对中差生作必要的提示。如“天色怎样?”“房  相似文献   

4.
本组教材的重点是继续抓好“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训练,并为下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一边读一边想”做准备。讲读课文《西门豹》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地时,破除迷信,惩治首恶和兴修水利的事,赞扬了西门豹的历史功绩。作者把西门豹“除人祸”部分作为重点详写。先写他深入细致地调查  相似文献   

5.
《西门豹》写了战国时候西门豹在管理邺地时“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和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两件事,重点讲了为民除害破除迷信。这篇课文比较长,西门豹治理邺地、破除迷信方法巧妙,展示了他的才能。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们要抓住西门豹所用之“计”,将计就计,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怎样破除迷信和兴修水利的故事,赞扬了西门豹的历史功绩。其中西门豹打击坏人、破除迷信是课文的重点段。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训练重点是复述故事情节。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2、掌握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4、能复述这个故事。教学要点(一)指导预习,感知课文。1、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读准“娶”、“漳”  相似文献   

7.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三者熔铸一体的艺术结晶。在教学中,我通过探讨,认为常用的有以下五种基本内容。 一、课文脉络型。板书应该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课文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如《西门豹》一文的板书可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8.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下一回他要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这是西门豹了解到邺地越来越穷的原因后说的话。《“曲问”方法举隅》(刊东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年第3期)一文以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范例:板书两个句子——①我也去送新娘。②我  相似文献   

9.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相似文献   

10.
日前 ,听一位教师开讲座 ,其中谈到要把课本中的惟一可能还原到生活中去 ,还举了一个颇为生动的例子 :  小学语文《西门豹》中的惟一可能是来了西门豹这个清官 ,而实际生活中多种可能则是不光有清官西门豹 ,还可能有贪官东门豹 ,昏官南门豹等。请学生想象这些官分别会怎样对待邺这个地方 ,然后拿他们与西门豹对待邺这个地方的不同态度相比较 ,学习西门豹机智地惩办地方恶势力 ,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的高尚品质。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实际运用比抽象理论更重要 ,学生应发展得更有个性而非只强调集体观念”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  相似文献   

11.
上级部门派西门豹去调查漳河边上的邺。正值盛夏,一辆宝马开到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邺。飞驰的宝马停在了空地上,车门慢慢打开,伸出一只穿着黑色皮靴的脚,接着从车上走下一个身穿黑色长大衣,头戴黑帽,还戴着一副墨镜的人。他是谁?“嘻嘻。”他狡猾地一笑,“在下就是人见人爱、酷帅有型、聪明伶俐、为人谦虚(你那也叫谦虚?)的——西门豹。”一位老大爷旁若无人地从西门豹前走过。西门豹叫道:“喂,你是怎么搞的?至少也送上一枝玫瑰花吧!在城里,我可是很受欢迎的喔!”老大爷瞟了他一眼,傲慢地说:“送花?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西门豹摘掉眼镜…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特点,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西门豹》一文时,西门豹巧用妙计,破除邺这个地方给河伯娶媳妇的陋习,是该课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妙计所在呢?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除了西门豹这个方法外,你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来破除给河伯娶媳妇这个陋习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本正经地把自己摆在县老爷这个位置上,认真地思考起“妙计”来。一会儿时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要叫手下人在邺这个地方贴满布告,明令禁止给河伯娶媳妇。违者一律下大牢。”有的说:“我要叫卫士把那些装神弄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北京中关村三小四年级七班学生葛树成在学习《西门豹》这篇课文时对语文老师提出,课文的注解里说邺是战国时魏国首都是错误的。因为他曾经看过一本名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课外书,书中表明魏国首都应该是安邑,并不是邺。老师没有否定他的看法,而是鼓励他回去查找详尽的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说法。回到家后,葛树成的一家人接着又上网搜索,得到了更详细的资料:战国时魏国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而西门豹所治理的邺则在今河南安阳北与河北临漳之间。当葛树成再回到课堂上将这些资料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时,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北京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而言,西门豹"变法"是指西门豹在邺地实施了破除迷信的变法。对教师而言,真正的"变法"是指教学方法的改变及教学环节的合理调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西门豹》是相对比较难讲的一篇课文,难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西门豹是怎样做的,还要让他们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么做好在什么地方。但在课堂上如何搭好这座引导的桥梁呢?我认为用"对比牵引"法可以迅速进入文章内里,带动全文教学。就  相似文献   

16.
一切尽在情理中《西门豹》人物形象分析一得海门市东洲小学袁莉《西门豹》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有趣的叙述,具体形象的描写,刻画...  相似文献   

17.
在《壁虎》一课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顺序地写),我在教完第三段之后,要学生仿照第三段老师的板书,自己读—读第四段的课文,把壁虎怎样捉远处虫按照课文的顺序板书出来。学生的情绪明显地高涨起来,读、画极其热烈。一个学生这样板书:爬→停→爬→蹿→吞吃。学生的板书完全有道理,他掌握了壁虎捉远处虫的连续动作,可见他经过了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过程。教学生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  相似文献   

18.
【案例】《西门豹治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他一等再等,等什么?师: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西门豹等来官绅的求饶……生(齐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  相似文献   

19.
褚少孙,西汉元、成之世为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史记》续补者。褚补六人中有一则“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反映了战国中期魏国变法图强的史实,丰富了《史记》的内容。关于西门豹治邺,《史记·河渠书》有记载,云:“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但司马迁没有给西门豹作传,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西门豹治邺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故《史记》在《魏世家》中又记载说:魏“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相似文献   

20.
<正>提起东郭先生、西门豹、司马光、诸葛亮,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在课文里已经和他们"认识"了。东郭先生是西汉的隐士;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大夫,因治邺有方而闻名于世;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少年时"破缸救人"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家,以足智多谋流芳百世。你知道他们姓什么吗?他们不姓"东""西""司""诸",而是姓"东郭""西门""司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