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词派”具有五个特质:在诗至曲的递变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既继承文人词的传统又继承民间词的传统;与其所处时代息息相关;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词的内容、题材;于小令外大量创制慢词,并使词的艺术技巧臻于成熟。自县面目的“宋词派”以特质全方位地突破了唐五代词风,影响所及直到南宋,对调成为有宋“一代之文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就在南宋文人词脱离音乐,逐渐转化为新型格律诗的同时,民间词却依然沿着音乐文学的道路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向“曲”过渡的趋势。词体曲化,使本脱胎于民间伎艺的曲子词重新回到了民间,又赋予它以更加生动、更加通俗的方式,这无论在音乐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宋词审美的钥匙──浅评《唐宋词读法》陈芒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唐宋一直被公认为是韵文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一时代正是词这一文学艺术登峰造极的时期。词萌芽于隋代,中经民间词与文人词的缓慢过渡,至晚唐五代方告成熟与繁荣,进入两宋,词乃成为与诗、...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词。像诗一样,词源于民间,这些民间词洋溢着清新淳朴的泥土芳香,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大量文人的染指,词成为一种固定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变得质轻径狭,风格隐晦、语言华靡,逐步成为人们遣兴娱宾的工具,最早出现的文人词——花间派就明显带有这种特点。唯有韦庄,能够来自花间而又出于花间,其大部分作品能够摆脱花间词人那种香艳裱丽的艺术风格,一反花间派词人应歌而制、无病呻吟的习气,  相似文献   

5.
<正>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词。像诗一样,词源于民间,这些民间词洋溢着清新淳朴的泥土芳香,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大量文人的染指,词成为一种固定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变得质轻径狭,风格隐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苏门词人,高擎“以诗为词”的改革大旗,对词体进行积极的革新和创造,使词由音乐的附属品、文人游戏的“小道”、“末技”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立品性的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最终发展到艺术的顶峰,以至被后人誉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是否与社会生活同轨,适应人们生活要求和艺术情趣的就能强健地生存发展下来.反之则淘汰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了。文人文学如此,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如此,目下,人们对民间文学颇有另眼,甚者认为它是“下贱的文学”、“原始的艺术”,终将消亡。我不以为然,下面就此谈谈浅见:一、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形,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流传不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巨大艺术生命力.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但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在文学史上我们不难看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几度融合。从民间采来的《国风》成为我国诗的总源头,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离骚体”;东汉流传的诗,至六朝以后.多采用乐府民歌古题,风格亦近似民歌;唐宋词、最早起源于可以歌唱的民间歌曲,许多词的名称及风格颇受民歌影响;到元代,“书会文人”在勾栏瓦肆创作的元杂剧(元曲)影响一代文坛,其实曲也与北方各民族民  相似文献   

8.
秦少游以词名家,他的婉约词被称为“词之正宗”(清先著《词洁》),又有“词坛颇袖”。(清陈廷掉《白雨斋词话》)之誉。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只是为词所掩,人们重扣了他的词却忽略了他的诗,少游观存诗二百四、五十首。分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探讨他匍后期的诗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他整个文学创作基本特色的认识。陈师道《后山诗话》说:“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这是就地前期的诗歌而言的.秦观早年的诗风十分鲜明,在他的师友间得到了异口一词的品鉴。张来在评论苏氏及同门友人的一首诗中说:“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鹏峭霜…  相似文献   

9.
就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而言,诗、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河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它们之间虽然有渊源继承关系,但各自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就在词达到成熟的宋代,人们对诗和词的不同已经有所体认。比如李清照就明确地指出了诗词之不同——词“别是一家。”后代很多词论家都对诗词的不同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颇多启发人处。然而大都语焉不详。解放后的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大都偏重以文学的认识功能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较少注意各体文学的艺术个性,对问更是如此。比如有人说北宋末以后就应该“词合流于诗。”  相似文献   

10.
民间词无格律,格律是文人词特有的,是文人为应歌而采用的技术性手段。而格律的形成,又与文人“依调填词”中“调”的本位转移关系密切。文人开始作词时乃是依一定“曲调”填词的,而当广大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后,他们对歌词原生性音乐无法把握,又要求合乐可歌,故根据自己熟悉的、信赖的词体平仄“字调”填词。当这种按平仄字调填词成为文人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段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词体格律的定型,词体实现了完型化。  相似文献   

11.
词是诗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唐初,盛于北宋。最初,词是由民间曲子词发展起来的,它是和着音乐填词的一种文学样式。最初只有教坊的专门填词人才写这类被文人看不起的“俗流”。不久,这种民族风味浓郁的新样式就为群众喜闻乐见。到中唐和晚唐之交时,诗人们才大胆起来,开始了词的创作,刘禹锡便是首开先河的一位。  相似文献   

12.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广义地说,诗,词、曲,都是诗歌。但它们又各自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在结构必不可少的用“语”方面,也是各具特色的。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回不侔也”。“道”,即作品的“主旨”,或叫“作意”。如何表现“道”?他认为,如果“以诗为词”或“以词为曲”,便都“误矣”。也就是说“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14.
线·面·点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间跨度大,名家众多,作品浩繁,流派、社团和文学运动各具风貌,自学中应注意线、面、点三者结合。所谓“线”,指的是纵向的、清晰的、完整的“史”的线索,具体而言,一是先秦至近代各阶段文学的发展变化及联系交融,一是诗、文、词、曲、小说等文学样式兴衰变异的概况。例如,就词而不言理出下列线索是最基本的要求:词兴于唐。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敦煌曲子词。中唐以后,文人开始作词。至晚唐出现了以填词为主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北宋知名的词人,秦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以其“词心”为集中代表。历来学界对秦观“词心”研究甚多。对于秦观词心的研究.一定要先从“词心”说出发。我认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出发,还是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对词心的阐释都不能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诗与文,乃心灵文学。  相似文献   

16.
词萌生于隋唐“燕乐”,被唐代诗人引入诗坛,入宋后达到繁荣。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本体式之一。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8种文献用过“状头”一词,共25次。最早使用“状头”一词的是卢瑰抒情诗所载卢储《催妆》诗。“状头”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没用过。官方正式场合不用“状头”一词,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  相似文献   

19.
戴光明 《现代语文》2006,(12):14-15
温庭筠是我国晚唐文人中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名家,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花间鼻祖”(《花草蒙拾》王世祯)。但由于唐代文人词是在歌舞享乐的社会环境之下产生起来的,起初它只是作为一种娱宾遣兴、抒发情爱的民间俗曲子流行于世,因此被排除于正统文学之外,不登大雅之堂。加之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配合乐曲传达柔媚香艳的情思,经常与歌妓为伍并成为她们的代言人,因而为时俗所轻。人们普遍认为其词“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  相似文献   

20.
论黄庭坚词     
黄庭坚是北宋的一位词学大家,他和苏轼都有“以诗为词”的文学主张,把诗的创作方法用之于词,同时他又继承了词的传统,对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也有所吸收,形成了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自具面目的特点。黄庭坚的词,写出了他一生的爱好、兴趣、欢乐、苦痛,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宋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人,特别是辛稼轩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