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是人们通过对于“善”与“恶”、“真”与“假”的认知达到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幸福依赖于人类整体的幸福。人的痛苦起源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的错误。只有认识到真观念,才能达到道德上的至善和最高幸福。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能够推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如果不追求或小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当今社会,衡量社会发展的内存价值取向已经开始转向,即从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关注删富到关注人,从关注物质到关注精神,因而,关注幸福已成为政府执政理念和个人的生活目的。早在1970年,当时的不丹国王就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强调国家政策应该考虑:“在实现驯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周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信条中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幸福,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运用词汇联想技术,描述大学生对幸福的内容、主体及买现途径三方面的社会表征内容。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幸福的社会表征词语丰富,呈现出生活化特征。具体来看,大学生对精神幸福的表征多于对物质幸福的表征,对个人幸福的表征多于对社会幸福的表征,对享受幸福的表征多于对创造幸福的表征;反映“小我”的追求多于反映“大我”的追求;个体情感追求是个人幸福的主要内容,“社会和谐”、“助人为乐”是社会幸福的主要内容。总体而言,大学生幸福观的核心是幸福的内容,并且呈现出注重个体精神生活追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陆春庚 《中国教师》2009,(16):10-11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都会不断地追求幸福。费尔巴哈说:“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人的幸福。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和对教育本真追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感悟幸福     
每个人都在追寻着幸福,渴望着幸福,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幸福. 我曾经以为,幸福如天上的彩虹,美丽却遥不可及.后来,我读到了海伦的那句话:“我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哭我没有鞋穿.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人竟然没有脚……”那一刻,我读懂了幸福的真正内涵.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拥有、一种追求、一种对生活的审视和发现.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很多时候,幸福就在我们手中,只是我们没有经意而已.  相似文献   

8.
“拥有幸福的人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必须先有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儿童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取决于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更是其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幸福究竟是什么东西?也许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在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贫穷国家的人们,无一不是还在追求着想象中的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只能是每个人对生存状态下的不同精神感悟罢了,从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想象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攀比指数。近日,一份有关《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幸福报告》)的出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心中的幸福”的精神会餐。据悉,该《幸福报告》是由人为设置的“城市幸福度”调查和“生活幸福度”调查两部分构成,并由…  相似文献   

10.
时钰鹏  陈宁 《文教资料》2010,(2):130-131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本文从解读幸福的基础上对“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在批判教育相关异化表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幸福的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感受到幸福。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一直是人们的追求。那么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办教育》2004,(8):47-54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现代社会生活节春天日益加快,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节奏生活着,这些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正确,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我们通向健康快乐和幸福的彼岸,反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则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甚至造成个人的终生遗憾!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神经衰弱”,“恶性肿瘤”,“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10,(11):F0002-F0002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我们一起做研究”是迟晓燕营造“和”文化,推动教师提升的有效抓手。迟晓燕崇尚“和而不同”“止于至善”,重视教师的自主发展。鼓励教师张扬个性,积极营造“激情工作、理性思考、快乐生活”的教师文化。她相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是能干的,致力于将校园建设成全体师生愉悦工作生活的“幸福场”,注意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 《四川教育》2008,(1):F0002-F0002
“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的、快乐的、幸福的人;让每位教师真情融入教育、倾心教育、享受教育”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办学理念.“快乐教育”是学校的发展模式和特色追求。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基于一定客观条件而产生的快乐和满意等情感体验.追求幸福是人的目的和权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幸福可以从个人生活幸福和职业生活幸福两个层面考察.作为个体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生活幸福源自于对善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特殊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活幸福源自于对职业意义、理想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幸福是一种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人生境界、德性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工作能力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6.
论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教师幸福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幸福,教师幸福具有精神性和无限性等特点。教师幸福受主体及客体两方面的影响.提高教师物质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幸福观可分为“物质幸福观”、“精神幸福观”与“辩证幸福观”,每种幸福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只有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幸福追求相一致,社会发展才能够满足个人的幸福追求,个体才能体验到满意的幸福感,社会才能和谐进步。作为人生体验与追求的幸福感在新时代下以“居民幸福感”为载体出现,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表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应当根据人们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幸福需求制订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计划,在满足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都会不断地追求幸福。费尔巴哈说:“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人的幸福。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和对教育本真追求的实现。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缺乏职业幸福的体验与感受,觉得从事教师职业没有多大意思。究竟什么是幸福?如何唤醒教师的幸福感受?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必须按照人的内在规律.通过恰当的方式,促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永恒追求应该是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人的主体意识,解放人的主体力量,从而推动自身与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学生自能发展”这一课题是在分析了教育的最终诉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才提出的,它着眼于激发人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积极健康、持久稳定的意向心态,培养出终生受用的能力素质,让人的一生永远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类的理想实践和终极追求。马克思摒弃了传统哲学从思辨到现实的致思理路,以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阐释幸福。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幸福思想的历史演进分为3个阶段,即关涉人的生存发展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抽离人的存在发展的“异化状态下的不幸”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幸福”。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的幸福思想较之前哲学家的幸福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具体表现为幸福的实现主体从“神”到“人”、幸福的实现场域从“彼岸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幸福的实现路径从“政治解放”转向“人自身的解放”。马克思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人”及其实现幸福的理论关注与实践探索,彰显出“现实的人”的革命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和“人的发展”的人民性,为人们提供了探寻幸福的理论参照和实现幸福的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