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相似文献   

2.
刘璟  王超 《华章》2007,(5):116
杜牧诗中叠字的使用.用叠字模拟声音,使诗歌具有音乐美;描摹景物,使诗歌具有绘画美,并使其诗歌风格俊爽而不失风华流美之致.  相似文献   

3.
叠字有较强的表意功能,"‘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利用叠字创作的叠字联音调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  相似文献   

4.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为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使用叠词的就有200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在叠词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词的经典诗篇。  相似文献   

5.
俞明震是近代诗歌大家,其诗歌在数量上虽不多,但以特点鲜明、质量上佳取胜,主要成就是《觚庵诗存》四卷诗。俞明震诗歌创作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可分为六个时期。在情感风格上,其作品寓浓深情感于澹秀天资,用简单的白描笔法道出最动人心之语。在诗歌技艺上,其诗体物细腻,擅长布景设色,描摹光影,又常用叠字、流水对等修辞手法凸显诗歌的音韵美。在流派上,俞明震诗歌学习简斋,属于"宋诗"一路,与同时期的"同光体"声气相求。除诗歌贡献外,俞明震忧心黎民,身国一体的情怀和独立时代潮头的开明思想也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Coleridge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吟》)中关于描写古舟疾行一诗节的汉译入手,试图探讨诗歌翻译中英诗的头韵修辞格可以和汉诗的联边格和叠字词互为迻译这一范式。  相似文献   

7.
陈琴琴  周掌胜 《文教资料》2013,(28):17-18,33
敦煌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语言研究价值。本文以敦煌诗歌叠字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其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重要作用:一是补充失收的词条,二是增补遗漏的义项,三是弥补孤证的不足,四是提前滞后的书证。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诗经》中使用了大量叠字,本文就叠字的类型、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10.
析《诗经》中的叠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诗经》中大量叠字的运用,形成了其独特的效果。本文就叠字的类型、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鸡鸣"的诗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诗经·郑风·风雨》)千百年来,围绕"雄鸡报晓"这一话题,历代诗人创作了立意各异的诗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大量的摹声词、重言词及双声叠韵词,这些词汇正是汉民族语言特有的“诗歌功能”借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大展示。汉语中特有的“诗歌功能”是借助“摹声”唤醒的——摹声萌芽了诗歌;而摹声这种“婴儿语的启迪”又孵化了“重言”,即“叠字”,同时又间接地孕育了足以显示诗歌潜能的另外两种模式——双声、叠韵。重言叠字的结果是使语言的“诗歌功能”更为充分和完善,即在语音的错综组合中显示规律变化的音乐性,构成韵律的基础和条件,而重言加上双声叠韵,就基本具备了生成汉语诗歌的韵律前提。因此说,“摹声”唤醒汉语中的“诗歌功能”,摹声的具体化是重言,重言催生了双声叠韵,而重言和双声叠韵正是汉语音乐性的基石,是诗歌得以成为“诗歌”的韵律基因。  相似文献   

13.
本试图从叠字这一修辞学角度来探讨诗中炼字与炼意的辩证关系,兼及叠字手法的形式。论述了叠字手法艺术功能: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与整饬美,使诗具有音节的节奏和句式整齐、字法整饬的形式美,便于诵读,加强外在形态的美。2、使形象更生动可感,通过叠字以少总多,写景抒情,加强抒情性和形象性。3、开拓意镜,深化意蕴,叠字有助于景与情的融合,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情味深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古老的《诗经》、《离骚》繁衍了后代灿若星辰的诗歌佳作。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这是人们的共识。"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长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这本教材对诗歌的赏析是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三个方面入手的,《长恨歌》就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因为是  相似文献   

16.
叠字是由形、音、义均相同的汉字重叠使用构成的,有广义、狭义之分。在自《诗经》开始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词中大量使用,大多数情况是文章中的部分语句使用叠字,但也有句句使用的,甚至有作品完全由叠字构成。叠字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而且增强了诗歌的修辞美.使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更为生动细腻。  相似文献   

17.
伍建平 《成才之路》2012,(10):35-35
正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文学形态和强烈的美学魅力——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引导着人类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亦如此。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诗人们堪比想象力丰富的画家,他们在诗歌中灌注了纷繁复杂的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画的内涵.李贺就是其中一位热衷于通过奇特的想象,出神入化地运用色彩的诗人.他将色彩词与意象高度结合起来、有时善于用色彩替代意象,并创造性地使用了色彩词+叠字的搭配方式,从而创作出许多色彩繁杂的诗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9.
冯涛  胡家英 《海外英语》2011,(9):269-270
中美文学中的很多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地域性这一特殊性质入手,笔者立足于中美文学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以中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和美国诗歌《海湾圣诗》等几部作品为典型,以期在诗歌的鉴赏基础上,掌握中美文学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叠字,就是把相同的字词并列在一起连用,又名“重言”“复叠”。叠字是汉语运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总共三百零五篇作品中,用到叠字的有近二百篇。后来的诗文,使用叠字的更是举不胜举,有的甚至全篇句句都有叠字,读来音韵优美,声情并茂,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妙笔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