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数物感知觉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研究配伍组设计方案,根据MCI的诊断标准选取20例MCI患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分析技术,通过数物感知觉对照实验,分析其ERP早成分。结果用药后MCI患者额中央区的N1,P2波幅增大(P〈0.05)以及颞枕区的N170波幅增大(P〈0.05)。结论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可以改善MCI患者早期感知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面孔早期加工的脑机制。方法被试者分为正常老年对照(NC)组和轻度认知障碍(MCI)组,各16名,均为右利手。刺激包括3种卡通面孔(中性、微笑、愤怒)和3种非面孔,要求被试者进行面孔识别任务,同时记录32导脑电。结果①MCI组及NC组均产生了明显的颞-枕区分布的面孔特异性成分N170;②与NC组相比,MCI组N17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降低。结论MCI患者在面孔表情早期加工阶段即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单位数加法的心算效率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早成分改变。方法被试者分为正常老年(对照)组和轻度认知障碍(MCI)组,每组16名,均为右利手。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集单位数加法计算过程的脑电信号,比较两组行为数据和算式早成分(N1,P1,N170,P2)的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结果MCI组的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确率MCI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MCI组与对照组比较,颞枕区N170以及额中央区P2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增大(P〈0.05)-MCI组左侧颞枕区N170波幅(-1.70uV)低于正常组(-2.96uV),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MCI组右侧颞枕区N170波幅(-3.85uV)高于对照纽(-0.75uV),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MCI患者的单位数心算效率降低,计算的正确率降低,同时提示大脑在算式早期加工阶段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4.
红参提取物对红细胞膜磷脂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探讨红参提取物对红细胞膜磷脂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红细胞膜膦脂成分中磷脂酰胆碱显著增多(P<0.01),而鞘磷脂类,磷脂酰乙醇胺都程序不同的减少(P<0.05),特别是磷脂酰丝鞍酸含量,鞘磷脂类/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比值显著减少(P<0.01),表明红参对维持细胞膜的稳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KSV Minitrough研究了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gg固醇(Ch01)三元复相系统Langmuir—Blodgett(LB)膜的曲线,并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同一浓度不同质量比例下的PE/PC/Chol分子排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双亲性分子三元复相系统的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与组成系统的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有关;并给出该系统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胆固醇(Chol)的较佳质量配比.  相似文献   

6.
范莉妍  李瑾  贾德梅 《考试周刊》2012,(74):131-13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人脑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加工成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畀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畀族面孔。对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有种族态度假说、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三种理论。采取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来揭示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产生的脑机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在识别本组面孔和异族面孔时在个别脑区产生的脑电波是有差异的。虽然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研究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和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进展相比,我国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于进一步探索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3,4,9,10-苝四羧酸二酐为原料,合成了4种茈四羧酸二酰亚胺分别为:N,N’-二(十二烷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N,N’-二(丁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N,N’-二(环己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和N,N’-二(苯甲基)-3,4,9,10一花四羧酸二酰亚胺等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3,4,9,10-苝四羧酸二酐通过伯胺酰化反应接上不同的亚酰胺基团对紫外吸收光谱有较大的影响,茈四羧酸二酰亚胺接上柔性链能使吸收光谱发生红移,相反,接上刚性基团时,则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8.
经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的火鹤幼苗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随着壳聚糖浓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以0.2%的壳聚糖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且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在处理的不同天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毽球运动员在短期集训后体成分、身体素质的变化.方法:12名业余毽球运动员,采用配对设计方法,为期8周短期集训,并在训练前、后进行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指标测定.结果:集训8周后,毽球运动员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而瘦体重明显增加、体脂量、体脂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正踢腿、仰卧两头起、立位体前屈都大于训练前(P〈0.05);6.1米3次往返跑的时间较集训前减少(P〈0.05).结论:短期集训能减少体内多余脂肪,促进肌肉发达,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扁豆是佳蔬,又石鹊豆.峨眉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据营养学家分析,扁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磷,还含有豆甾醇、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蔗糖、葡萄糖、淀粉、氰苷、酪氨酸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大规模伤亡事件(MCI)经典研究范式,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4年杭州7-5公交车起火事件,优化MCI应对的研究范式。创新要点:研究方法:重要结论:需求激增理论是MCI应对实时评估的显著进步,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4年杭州7.5公交车起火事件,我们发现MCI应对评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脆弱性因素被忽略。采用关键词和医学主题词(大规模伤亡事件、MCI、研究方法、汶川、地震、研究范式、激增科学、激增、激增应对能力和脆弱性等),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中国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CBM)的相关研究资料库,进行理论的回顾性分析和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除需求激增理论中的激增和激增应对能力这二个基本维度外,应引入第三个维度脆弱性,形成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三个互为关联维度构建MCI的新研究范式,突破MCI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变化状况,评价该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合并用药情况分为无合并用药组(A组,8例)、合并使用降压药组(B组,12例)和合并使用治疗脑梗死口服药物(C组,20例)3个组,对所有患者连续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14天,在患者用药前和用药结束后3天内分别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肝、肾功能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3个组别,组内比较时,患者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指标用药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时,除了B组与C组患者用药后的舒张压、A组与B组患者用药后的肝功能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比较,患者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指标用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影响甚小,该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小样本、高维度特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中识别出内在的脑区活动模式,对理解人脑意义重大。随着模式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fMRI的分类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提出一种对fMRI数据分类的加权随机SVM集群(WRSVMC)算法。该算法分为两步,首先通过随机选择样本和特征建立多个SVM,以构建集成分类器;然后在投票过程中,对每个SVM赋权重,以优化模型的集成性能。结合fMRI数据和图论特征,采用WRSVMC算法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数据展开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准确率最高可达87.67%。该方法能帮助医师对MCI患者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近几年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资料。方法:采用珠海银科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903例标本中检出334例支原体感染患者,检出率37.6%,其中解脲脲原体(Uu)305例占91.3%,解脲脲原体合并人支原体(Uu+Mh)28例占8.3%,人支原体1例占0.4%。用药情况为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性最高,敏感度为95.8%,其次为交沙霉素、司帕沙星、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壮观霉素、氧氟沙星敏感性最低。结论: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对治疗支原体感染效果显著,建议临床医生对该病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脊柱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脊柱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术后均给予常规药物预防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干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下肢肿胀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术后7d,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明显缓解,其中观察组下肢周径差值仅为(1.3±0.3)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D-二聚体含量呈下降趋势,仅为(0.6±0.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7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3%和18.6%,观察组较低(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足底静脉泵在预防脊柱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能够安全、够快速缓解腿部肿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本地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试剂盒直接对512份样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结果:512份标本,阳性432例,阳性率84.4%,其中UU阳性率36.3%(157/432)、NH阳性率5.1%(22/432)、UU+MH阳性率58.6%(253/432);药敏试验中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为:强力霉素(87%)、美满霉素(83.3%)、交沙霉素(67.1%)、加替沙星(61.6%);耐药率较高的是:红霉素(50.7%)、克林霉素(56.7%)、罗红霉素(47.9%)、甲砜霉素(42.4%)、司帕沙星(41.9%)。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心脏破裂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脏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有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创新要点:既往缺乏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系统风险评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完善并健全中国多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样本总量达到9798例,为国内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多。既往的国外文献报道:女性、高龄、心梗后就诊时间延迟、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等是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中国人群验证以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就诊时血色素下降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随后发生的心脏破裂密切相关。新的心脏破裂预测因素的发现有利于对心脏破裂更精细化的危险分层,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研究方法:建立中国多中心心肌梗死数据库,比较发生心脏破裂与未发生心脏破裂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筛选敏感特异的心脏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重要结论:中国人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是1.82%,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就诊时静息心率增快、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就诊时间延迟、肾功能不全、贫血与白细胞计数升高。本文第一次提出就诊时贫血状态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时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