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找物体对称的特点,也是一种比较能力的培养。在上《对称》一课之前,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对于找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已有了经验;而对于找一个物体上的相同点——对称,却熟视无睹。因此,让学生获得对称这个概念的过程,就是打破学生的这个恩维定势,而获得一种新的观察方法的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通过对称概念的学习而达到这个目的呢?显然,—开始就拿着蝴蝶的对称图,让学生说出蝴蝶左右两边大小形状相同,然后说出花瓶、衣服、蜻蜓、螃蟹、虾也是左右两边相同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比较常见作物的种子在外形上的不同,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种子,并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2.通过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指导学生认识种子在构造上都具有胚根和胚芽两个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细小构造的能力和把握物体共同性的能力。3.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懂得把种子“种”在玻璃杯里的方法并能在课后各自观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体会一粒种子就是一株植物的雏型。教学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找出其共同点。课前准备:1.前次课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无色透明的玻  相似文献   

3.
教学“圆柱”时,我们可出示圆铅笔,先让学生观察铅笔底面,要他们以铅芯为圆心,说出半径、直径、圆周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再要求学生用小刀截取铅笔一段,长度约2厘米,削平截面,作为学具。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这一学具时,要求他们与课本插图相比较。从中认识汽油桶、圆钢管、圆铅笔等部是圆柱形物体。再比较两个底面,得上下两底面是面积  相似文献   

4.
[教学案例] 在教学“高矮”一课时,我让学生初步感知高矮的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他们说出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后,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我与一名同学比高矮,与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比高矮。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亲身经历比较高矮的过程,我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比高矮。我的话音刚落,学  相似文献   

5.
教“体积的意义” ,引入课题时 ,教师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 ,问 :“这两个石块哪个大、哪个小?你能说出大的一块比小的一块大多少吗?”学生讨论片刻之后 ,教师点出课题 :“要认识物体的大小 ,准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随后进行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 ,出示两个盛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烧杯。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较小的石块 ,让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上升?得出 :石块占有空间。再在另一个杯子里放入较大的石块。比一比 ,哪个杯子里的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石…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和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过程 1.进入教学情景 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体受力就停止运动的例子,比如学生骑自行车、小球滚动等,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进一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停止的现象,并让学生观察图像思考问题,如运动着的物体,为何会突然停止运动?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想法,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窦亚萍 《科学课》2009,(11):16-17
设计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活动,建立有生命的物体的概念,希望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采用各种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8.
比长短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9-10页.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同学们,在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放有两个纸袋,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物品倒出来,给同组的同学看一看是什么. 2.交流、汇报.学生说出:两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绿色;三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一把是红色;两根细绳子,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白色.  相似文献   

9.
案例:[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10页“观察物体” [教师甲] 选择比学生略高的书柜置于教室一角,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 (1)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书柜的侧面进行观察:一人站在地面上观察,比书柜矮;一人站在方凳上观察,比书柜高。在两个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请同学猜一猜两人看到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教师在学生相同与不相同的胡乱猜测中,表扬了猜对的学生,猜对的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没有猜对的学生无可奈何地接受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0.
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低年级段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启蒙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观察内容的指导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观察不同类物体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指导一年级的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一幅图,问学生把10个方块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时,学生的一个同答让我意外,让我惊喜,更让我惭愧,让我庆幸。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含义,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物体,想一想什么物体在运动?为什么说它在运动?  相似文献   

12.
徐正文 《科学课》2009,(11):17-17
在教学《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时,学生的一个同答让我意外,让我惊喜,更让我惭愧,让我庆幸。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含义,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物体,想一想什么物体在运动?为什么说它在运动?  相似文献   

13.
盛赟 《四川教育》2001,(10):21-21
一、联系生活实例,复习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认识单位名称。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依次出现一把直尺、三只羊、两支铅笔、五朵花。 让学生边观察边表述,引导他们认识“把”、“只”、“支”、“朵”等都叫“单位名称”。然后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物体的单位名称。 2复习表格式应用题。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的表格式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应用题?你能分析这道应用题的结构吗? 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操作计算机,依次闪烁屏幕上…  相似文献   

14.
教师信任学生,启发学生目已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不信任学生,样样包办代替,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位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了橡皮泥、玻璃球、小石头、小铁圈、小木块,海绵、乒乓球、瓶盖和一盆水,让学生把这些东西放到水盆里,看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情况。经过一阵摆弄,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三种情况:沉底、浮起、沉到一定深度。教师又提出:如何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如何使浮在水面上  相似文献   

15.
包平 《小学生》2010,(4):63-64
1观察内容的指导 1.1观察物体数量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4~95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明确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2.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课本数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片断一(教师甲):选择比学生略高的书柜置于教室,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1)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书柜的左前方进行观察:一人站在地面上观察,比书柜矮;一人站在方凳上观察,比书柜高。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其他学生猜一猜,两人看到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2)请两位观察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通过交流,多数学生都稀里糊涂地认同了两人观察的结果。这一认同是靠老师和同学的讲解来接受的,而不是主动发现的。(3)…  相似文献   

19.
一、考点点击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长度的测量和误差,考查的热点是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重点是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及分析误  相似文献   

20.
初次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直观视觉的影响,只能说出2/4用来表示,而对用1/2来表示不能理解。从中,我认识到两点:一是学生初步理解“整体”时,首先依赖于生活实际的具体经验;二是以学生当时的认识水平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整体的意义。那么,怎么实现从把一个物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整体的认知突破呢?经过深入研究,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