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哪个字规范?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两个句子:“辟出了林阴大道”(第二册《土地》80页)“她有时看见宋淑花和她的女伴们嘻嘻哈哈地在门口树荫下做花边”(第五册《党员登记表》190页)“林阴道”用“阴”,“树荫”用“荫”。哪个字用得规范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为“yìn”,审掉。yīn”这个读音。并且特意注明:“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将“阴”误写作“荫”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不了解“荫”已由多音字改为一个字音的统读字造成的。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荫”字取消了阴平的读音,统读去声。并指出“树荫”应为“树阴”,“林荫道”应为“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已不再是多音字了。  相似文献   

3.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但语言实际运用中,用"荫"的词形普遍多于用"阴"的词形.辞书对该问题的处理也不一致,有的严格遵守<审音表>的规定,有的只依据语言事实,有的则徘徊于二者之间,从而影响到了辞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文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审音表>订音失当,建议适当时能依据语言事实加以修改,同时建议对"阴-荫"系列异形词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4.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但语言实际运用中,用"荫"的词形普遍多于用"阴"的词形.辞书对该问题的处理也不一致,有的严格遵守<审音表>的规定,有的只依据语言事实,有的则徘徊于二者之间,从而影响到了辞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文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审音表>订音失当,建议适当时能依据语言事实加以修改,同时建议对"阴-荫"系列异形词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5.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有时用“树阴”,有时用“树荫”,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编者拿不准,对二者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荫,原有二读。读yìn时作动词“(树木)遮盖(阳光)”义,如荫覆;还有“封建时代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庇护”义,如“封妻荫子”;也作形容词“阴凉潮湿”义,如“地下室太荫了,不能住人”。读yīn时作名词“树下的阴影”义,如“树荫”。当时谁若将“树荫”写作“树阴”,那他就是写了别字。可是,现在谁再用“树荫”,那他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了———1985年12月,国家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音表》规定:“荫”…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句,编者注释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则明确指出该句中的“阴”与“荫”通假。(第190页)笔者以为,“绿荫”乃“绿阴”之误。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 yìn,并特别指出:“树荫”应作“树阴”,“林荫道”应作“林阴道”。据此,“荫”已不再是异读词,多音现象已不复存在。“荫”的原异读音 yīn由“阴”取而代之。“荫”“阴”分工后,“荫”有三种用法:①用作形容词,如“这屋子很荫”(即指凉而潮);②用作动词,如“封妻荫子”;③用作动词语素,如“荫庇”。由  相似文献   

7.
小资料     
早在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明确规定“荫”统读为yìn,并指出“树荫”应作“树阴”,  相似文献   

8.
正杜老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天地《记住》诗歌:它们的树荫下,曾有小鹿悠闲地散步。这里把"树阴"写成"树荫"。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条中,说:"树阴"同"树荫";"树荫"也作"树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吕叔湘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词条中,明确地注明:"树阴"不要写成"树荫"。请教杜老师,到底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安徽省安庆市经济开发区老峰镇第二小学何希六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良 《学语文》2006,(1):45-45
“陈寅恪”您是怎么读的?到底是“Chén Yínkè”还是“Chén Yínquè”? 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字,如今学界通常读为què,但按规范并无此音。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即注“恪”音为 k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也如此,并特别注明“不取què音”,例词除“恪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有的注释不够妥当,值得商榷;有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不常见,课本又不加注,师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很有必要补充注释。1.《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荫蔽”。课本第51页注③读“荫”为“yīn”,不对,“荫”应读作“yì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作“yìn”。早在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明确指出:“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相似文献   

13.
说“打造”     
龙玫  罗耀华 《语文知识》2003,(11):16-17
“打造”是近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互联网站上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该词早在宋代就有了,现如今却是“旧瓶装新酒”,有了一些新义。根据袁宾、段晓华等编著的《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60页)记载: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物语”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主流辞书都未收入这个词语。它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课《高大的皂荚树》中,先后出现了“荫盖”和“遮阴”。两个词语之中没有把“遮阴”写成“遮荫”,显然“阴”和“荫”不能通用。据《辞海》载:“荫,树阴。引申为遮蔽。”  相似文献   

17.
李冲 《语文知识》2004,(6):39-39
①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见高中《语文》第二册附录) ②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和“缘于”》,见《语文月刊》2002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8.
正第3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现规》)于2014年出版,我们参与了这本词典的编写和修订,感到妥善处理词语的"收"与"释"是编纂规范型语文辞书的关键。"收",要准确判断拟收词语是否高频、稳定地存活于现实语文生活,是否符合本辞书的用户定位,准确把握词语选收的价值取向;"释",要努力做到表述既准确,又通俗,符合本辞书读者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编写者从"收"到"释"一以贯之地从实际语用出发。本文从这两  相似文献   

19.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列惟独、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惟其、惟我独尊、惟一、惟有等词,并认为这里“惟”同“唯”,即不仅“惟一”或作“唯一”,其他各条皆然,这样就形成了八组异形词。《词典》以“惟一”为首异形词。杨春女士的专著《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附录“《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异形词总表”中,这些异形词均失收,且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列。因此,对它们进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