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麓书院有一幅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对联,其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清末有人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湘文化渊远,楚地英才辈出,这是湖南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2.
今人理解的"目录",是指对图书或篇章进行著录,而后依次加以编排,便人查检的书目.这是"目录"演化到今天给人们留下的概念.初始的所谓"目录","目"与"录"则各有所指.所谓"目",系指篇目;所谓"录",系指叙录.两者相叠当合称为"篇目叙录",但古人也单称为"录",因此"录"可以涵盖"目".<汉书·艺文志·总序>谓:"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3.
8月13日上海某报<丁黑:"救亡"是好坏个时代的时尚>一文中,作者称安徽泾县是新四军的"发源地",笔者认为用词错误.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就是李大钊.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  相似文献   

5.
"架子"杂说     
我一说"架子",人们肯定会知道我一不是讲建筑施工用的"脚手架",二也不是过节迎宾用的"花架子",更不是舞台上演员用的架子鼓的"鼓架子",而讲人的"官架子".  相似文献   

6.
"文化值"一词初见于<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其开头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痛……"那么,什么是新闻的"文化值",笔者界定为:它是隐伏在新闻事实深层的人文方向和精神内质.它与受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活动.新闻的文化值是新闻报道的"本位",是加重新闻分量的砝码,是新闻报道流播久远的旗幡.……  相似文献   

7.
"图象"都能改成"图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素兰 《编辑学报》2006,18(2):105-105
"图象"与"图像"这2个词常被作者混用、误用."图像"常被误为"图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像"已被确认为规范字,还是沿用新的<简化字总表>发表以前的用法,即"象"作为"像"的简化字是规范字,而"像"是非规范字,故仍沿用"图象";二是有些编辑排版软件的字库中未设"图像"这一词,而设的是"图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律把"图象"改为"图像",这也是不准确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图像"都可以代替"图象".要想区别"图像"与"图象",首先应注意"像"与"象"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8.
"文化值"一词初见于<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其开头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痛……"那么,什么是新闻的"文化值",笔者界定为:它是隐伏在新闻事实深层的人文方向和精神内质.它与受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活动.新闻的文化值是新闻报道的"本位",是加重新闻分量的砝码,是新闻报道流播久远的旗幡.……  相似文献   

9.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资深球迷",我不但对中国足球队的战绩了然于心,对于媒体的体育报道也日臻"未卜先知"之境界。2007年7月10日,在亚洲杯上首场比赛中国5:1胜马来西亚后,我就猜测到第二天报纸上会为中国队的表现而"叫好声一片",第二天我拿到报纸,用眼一扫,果然不出所料,《亚洲杯漂亮开门红》《朱广沪用兵出特效》《国足给亚洲豪强争了脸》等标题随处可见。然而,一周之后,只是因为0:3输了一场球,各  相似文献   

11.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2.
张宇珺 《传媒》2015,(24):21-22
奖次:特别奖 项目:电视系列 题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 作者(主创人员):集体 刊播单位:中央电视台 报送单位:中广联合会 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推出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让国人在"家"的概念最为浓烈的春节,在与家人朋友难得的团聚中,重提一回"家风",一起思考"家风是什么".这个话题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网络上、媒体同行中引起强烈共鸣, "家风"成为千家万户团圆宴上的一个"热词",引发了全社会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有两个耐人寻味的词汇:一个叫"表现",一个叫"表达".如不加以深究,两者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若"作"加",误,当据傅奕本、敦煌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德经>改.一说,"加"系"如"字之误.  相似文献   

16.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17.
4月21日,<武汉晨报>报道一条网上的讣闻:复旦大学"抗癌女教师"于娟去世,她持续一年多的博客"抗癌日记",每一条后面都有数千网民表达惋惜和怀念.  相似文献   

18.
"焦点访谈"因为舆论监督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敬一丹则因为"焦点访谈"而成为一位名牌主持人.关于"焦点访谈",敬一丹曾说过一句话:"‘焦点访谈'是让社会保持痛感.我们社会不能麻木到连痛感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9.
有次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节目主持人正在向观众讲新闻故事。只见她左一个"然后",右一个"然后",前一个"然后",后一个"然后"。她一句话带一个"然后",五分钟就用了18个"然后"。主持人小姐"然后"得让我心烦,让我怎么也不忍再听下去、看下去了。  相似文献   

20.
开宗明义,文题中提及的"论文",出自笔者之手.究竟算不算"优秀"?这,也许是当之无愧,也许是编辑先生的奉捧.既然是"优秀论文",何以没编发?请看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