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术界对屈原作品的研究有两千多年历史,直至今天为止,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屈原作品的内容是什么;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屈原作品属先秦时代文献,先秦时代的文字是用来记事的,没有纯文学作品的存在。后人没有按照先秦文字组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去读屈原作品,才读出一些荒谬的神话内容来。  相似文献   

2.
作为总集之祖的<楚辞>,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今本<楚辞>实则来之于<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之属".至于王逸<楚辞章句>题为"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此显系为后人所加.经由自己所编之书而题前贤之名,这已是自古以来的通例.今本<楚辞>所收作者共10家,作品73篇,其作者一般都可以在"屈原赋之属"中找到主名,其每一作者作品的篇数一律小于或等于"屈原赋之属"中相应作者作品的篇数.所以可证<楚辞>是"屈原赋之属"的选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5.
与<诗经>相比,屈原的"骚体"诗虽以抒情为主,但其中的叙述成分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叙述人称变化、戏剧性情节插入以及叙述系统化等四个方面.它继承和丰富了<诗经>的叙事手法,从这一角度看,"骚体"也是中国叙事诗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过清理<九辩>以及汉代拟骚作品中有关屈原及楚辞作品的流传,可以了解战国至西汉初期楚辞作品流传的具体篇目和屈原的遭遇事迹,由此形成的以屈原为中心的楚辞文学的传统,可以弥补先秦、汉初文献记载的缺失.特别是其中大量的诗句因袭,可以见出作者的精心构思,并不是所谓的简单模拟.它是以第一人称方式,以屈原身份说话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周传寿 《文教资料》2008,(35):15-17
明末时期的黄道周.为福建闽南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之一.他自幼博览群书.潜心攻读诗、史、经典,尤为钟情于"屈赋".深为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执着"求索"精神所折服、所感染.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感悟,仿照屈原的<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抒写了<謇骚>、<离疚>、<丛骚>、<九戾>、<九诉>、<九绎>、<续天问>等辞赋,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后代研读.本文试以黄道周<謇骚>为对象.从黄道周的思想品位探寻其对"屈赋"爱国主题的继承与发展.以传承先人文明,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上官对屈原的嫉妒是屈原被疏的原因.屈原遭谗被疏的直接导火线是屈原属草稿未定."夺稿说"不能成立."改稿说"也不能成立.上官之所夺为屈原之权.<史记>内部、<史记>与<新序>关于屈原疏放的记载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出生秭归说、文学创作湘西说、投江汨罗说,是支撑其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三大支点。没有屈原在湘西的九年生活,就不会有楚辞的出现,他也就不会成为文化人,更不会成为后来的世界文化名人。因此,研究屈原的重点地区不是在他的出生地秭归,也不是在他的投江地汨罗,而是在他的创作地湘西。  相似文献   

11.
从形式和内核两个方面界定悲剧概念的基本含义,从外在的、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以及内在的三个层面对屈赋的悲剧价值进行具体论述.屈赋的悲剧价值在于既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和精神的悲剧.屈赋继承和开拓了《诗经》的悲剧意识;屈赋的悲剧精神对我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哲学层面上探讨屈原的“周流”观,分析其“周流”的引发特点、目的、方式、来源,并将屈原的“周流”观与庄子的“逍遥游”作了较深入的比较。本文认为屈原的“周流”实是一种精神逍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诗人个性极度的挥拓,其“周流”观也隐含了其内心深处的崇祖意识。屈原之所以能周流与当时周游列国的时代风气,楚地巫风的浸染、个人才气、心理状态以及老子与稷下学派的影响等有关。与庄子的“逍遥游”相比,其是“有为”的逍遥,而非“无为”的解脱,乃是有“是非”的取舍而非无“是非”的“随遇而适”。在周流当中,不是“自我”的泯灭,而是“自我”的凸观:不是“无己”、“坐忘”,溶化于“自然”,而是给“自然”打下“我”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4.
:1993年湖北荆门挖掘的楚墓墓主的生卒年代、职务均与屈原大致相当 ,墓中竹简为我们研究屈原提供了大而具体的文化环境。楚简中儒家与道家著作里的许多理性观念在屈赋中可以得到印证和进一步的阐释 ,反过来为研究屈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的形成与对上古神话与传说的继承及屈原的个性有密切关系,楚国的历史、地理条件及士人文化的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九歌》开始,屈原的创作就具有了模式化的特点。这和作者因袭的楚地文化有关,又是楚辞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虽处于模式构建的初始阶段,但其进行的有益探索,却在屈辞的整个创作中体现了出来;又因屈原及其作品本身之魅力,其创作模式为其他作家广泛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浚与屈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浚最尊屈原,认为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缘嗔而作"的优良传统,而屈原之后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也无不是"缘嗔而作"的.屈原自称其诗歌乃"发愤以抒情",即杜浚"缘嗔而作"说的理论根源.在杜浚看来,"风骚"传统的核心是"真",凡是继承和弘扬了"风骚"传统的杰作都是"真诗".他洞察诗坛积弊而忧患诗道遂亡,乃睥睨一世、疾言厉色地诋诃昧者,振臂大倡为诗首要在于"真"的"贵真说".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