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调二黄是安康地方剧种,实施汉调二黄进校园是传承和发展汉调二黄的重要措施之一.汉调二黄来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接地气.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让幼儿接受汉调二黄的艺术熏陶,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而且对汉调二黄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音乐小词典     
【汉调二黄】又名"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的汉中、安康、西安一带;甘肃的东部;湖南的西部以及四川的温江等地。渊源于二黄腔调,历史较久,形成至今约有一百八十余年。分汉江与雒镇两派。汉江派音调较柔和,以唱功,做功戏见长;雒镇派唱腔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相似文献   

4.
粤剧是以梆黄声腔为主的本土化的外来剧种,有关粤剧梆黄声腔的源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江湖十八本”是寻找粤剧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粤剧“江湖十八本”与陕西的汉调二黄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汉调二黄实即历史上的皮黄秦腔,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源自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关于京剧声腔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二黄调和西皮调在北京合体而成,本文认为这个观点缺乏事实依据,京剧声腔的产地不是安徽或湖北,而是陕西,陕西历史上存在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陕西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早在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已广泛流传于北京和东南各地,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春台班进京所唱的腔调主要是前秦腔;细考京剧与陕西二黄的声腔,二者确实同类.京剧的声腔是从陕西二黄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5-16,20
汉调二黄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汉调二黄研究》对它进行了系统和严谨的论述.该书既保存了很多鲜活的资料,又直面汉调二黄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是一部具有阶段性总结之作资质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戏曲300多个剧种中,最为鲜艳夺目的要数京剧,它被奉为“国剧”,被列为“国粹”.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的微剧和湖北汉调的戏班纷纷进京演出.京剧就是在这两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和北方梆子戏的曲调,结合北京的语言特点而逐渐形成的,并于光绪年间臻于成熟.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京剧一直是中国最繁荣、最流行的剧种.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护文化遗产,振兴古老的汉调二黄艺术,最根本的运作方式是商业运作方式,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拿钱扶持。而实行商业运作方式的根本前提是要有热爱和欣赏汉调二黄艺术的观众。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创作一批青年观众喜欢看的剧目;二是改革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以适应现代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三是依靠名角儿,引导和培养观众。  相似文献   

9.
京剧名扬国内外,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也是在众多戏曲种类中是最重要的剧中之一。京剧属于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腔与二黄腔的起源众说不一,他们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声腔,产生于不同地区,各有自己发展的过程,至乾隆年间方开始合流。在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祝寿,皮黄腔开始进入京城,为清末京剧形式奠定了基础。道光年间,二黄、西皮在北京进一步合流,出现"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为京剧成熟做出了突出贡献。京剧是皮黄腔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就是指皮黄戏。本文结合自身的经验,浅显的谈一下笔者对京剧花旦表演艺术形式的研究与心得。  相似文献   

10.
站在一个剧种音乐的角度,向兄弟音乐剧种借鉴,向兄弟音乐品种借鉴,向国外的音乐表现手法借鉴,或者站在本剧种内某一流派或流域的角度,向另一流派或流域借鉴,都可看作戏曲音乐的横向借鉴. 一、横向借鉴是戏曲音乐的传统手法我们把视觉的焦距推移到几十、几百年以外,看一看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借鉴. 京剧音乐中的西皮腔来自西秦腔,二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