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文龙在辽东地区开展抗金斗争期间,举旗招募辽民,扩充武装队伍,不断袭扰后金属地,离间朝鲜与后金的关系,与明朝形成"犄角之势",使后金政权"不能无东顾之虞",为延缓后金军的西进,立下悍马功劳,"其功亦不浅"。但是,随着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大,日益变得骄横跋扈,其行为不仅影响了明朝政府的军事战略,而且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国防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损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成为朝鲜之"深患"。其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督朝鲜,迫使朝鲜政府改变保持中立的"两端"外交政策;二是直接干预朝鲜内政,勒索军需物资,侵掠乡闾,扰乱朝鲜的社会经济秩序;三是专制朝鲜政府,欺瞒"天朝",为其歌功颂德;四是引燃战火,殃及朝鲜,致使朝鲜政府丧权辱国,朝鲜人民遭受战争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明代辽东是朝鲜使臣陆路进贡明朝的必经之路,朝鲜使臣行经辽东过程中,频频接触辽东百姓。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能秉持友好态度,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但也存在着误读和不友好行为。对此,梳理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情况,以期有助于中国东北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同时,对当今的中朝、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建立后,一直与明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每年都要派遣使臣出使明朝,这些使臣使行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成为研究中朝历史、文化、风俗、经济、地理等的重要材料。朝鲜初期使臣权近在他的使行记录《奉使录》中创作了许多描写中国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的诗歌。其诗歌中所表现出尊明慕华的思想感情,当能代表当时大多数朝鲜士大夫文人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4.
偶语厅是朝鲜肃宗时期设立的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明朝末年避居朝鲜的山东移民郑先甲在汉学偶语厅中担任汉语训长,为朝鲜王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翻译人才。郑氏后裔在朝鲜繁衍生息,其中有多人在朝鲜政府为官,同时,他们在朝鲜王朝崇祀明朝皇帝的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采取对华走私的“特殊贸易”,是日本政府一贯推行的“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和必要补充。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利用吞并朝鲜后的地理优势,策动朝鲜浪人大肆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猖獗的走私活动,这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走私狂潮的前奏。与朝鲜接壤的龙井村、珲春、安东等海关辖区,朝鲜浪人的走私最为猖狂,也最具代表性。其走私的方式主要有徒步走私、骑自行车走私、通过铁路走私等几种。朝鲜浪人的走私如此猖狂,主要是因为关税的提高使走私者和商人有利可图,在日本的包庇与纵容下,朝鲜浪人充当了日本对华走私的马前卒,而中方缉私力量薄弱,缺乏法律保障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因朝鲜李朝杀毛怜卫女真首领浪孛儿罕一事,明朝派遣张宁、武忠遣往朝鲜颁诏敕,解决双方的争端。张宁在朝鲜期间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其诗文后来被朝鲜政府刊印流传,即《庚辰皇华集》,这也是中朝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关于这一问题,学界虽偶有提及,但尚无进一步研究。故此以张宁出使朝鲜为切入点,考察张宁出使朝鲜的背景、张宁的生平,以及《庚辰皇华集》的概况,并尝试探讨张宁出使朝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阐述了清前期与朝鲜的贸易影响,认为清前期与朝鲜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使行贸易、边市贸易、走私贸易、两国之间的贸易对两国边界居民生活,经济发展,城镇兴旺,国家税收尤其对朝鲜的货币,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在起源上与清(后金)--朝官方贸易有关.清政府以生息银两制度为其羁縻周边民族国家的外交政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包括朝鲜在内的周边民族国家政治关系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朝鲜政府也仿行生息银两制度.不论在康乾盛世,还是鸦片战争后的衰弱时期,清朝的货币金融和市场商贸体系都与朝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几次大的通货膨胀与金融动荡也程度不同地波及朝鲜半岛.这一点也反映在朝鲜的生息银两制度运行当中.  相似文献   

9.
宁波争贡事件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争贡事件是日本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明朝对日怀柔政策的直接恶果,又是当事人个性特征的外显的结果。同时,明朝海防松弛也是争贡事件发生乃至恶化的重要外部条件。争贡事件最终使明日堪合贸易走向终结,走私贸易盛行,并对明朝的日本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明时期的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同时也是走私贸易最猖獗地区之一。广州府的走私贸易大量侵吞国家关税收入,摧残守法商人的正当贸易,引起广州物价的异常波动,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侵蚀社会风气,加剧官场腐败,激化社会矛盾。晚明时期走私贸易给广州地区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由于,当时广州官绅大多与走私贸易有着共同利益关系,所以,尽管曾经有颜俊彦这样的个别中下级官员的努力缉私,却是无法从根本上制止广州地区的走私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防的系统化布局始自明朝。明朝为抵御外敌、解决内忧外患及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而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海防聚落体系,具有系统性的防御布局、军事性的层级结构以及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设施。明朝海防聚落体系的形成肇因于政治上明朝对外关系紧张、经济上维持海禁和贸易,同时有良好的海防聚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走私贸易比较活跃,形成南澳等走私贸易港口,很多商人还通过广东的港口前往日本贸易。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活跃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这实际是变相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中日贸易也乘机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大量的货物经由澳门输往日本,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明代使臣出使朝鲜期间,要参加多项政治、文化活动.首先,他们要完成颁诏、册封、赏赐、解决朝鲜与其它藩属国的纠纷等核心政治任务;其次,还要参加各种宴会,拜谒箕陵、孔庙,观光游览以及和朝方文臣进行文学交流等等.多数使臣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良好,给朝鲜人留下了好印象,也有一些使臣暴露了学识、人品上的一些缺点,有损于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明末,朝鲜使臣出使明朝都是经海路,或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或过旅顺铁山嘴经辽西觉华岛附近登陆进入北京,或从山海关附近海域乘船沿海岸线南下绕道天津进入北京,而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是朝鲜使臣使用较多的一条航线。朝鲜使臣在辽东半岛沿线岛屿和洋面多因遇险或避风而停留,举行祭祀海神等活动,特别是天启四年(1624年)确立了天妃(妈祖)"主兹四渎"至高无上地位后,更是对天妃神灵敬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玉河馆是明代朝鲜使臣对会同南馆的习称,明代中后期,会同馆提督总揽南北二馆渐成定制,玉河馆大小事务也皆归提督官管辖。借助朝鲜使臣的中国行纪这一异域之眼,既可详知玉河馆管理与运营的基本情况,也可细见提督官日常治馆的两大职权,一是管待玉河馆内的各国使臣,二是管理玉河馆内的其他官吏。前者具体包括使臣的生活管待、出入票帖、朝贡事务、贸易监管、使臣往来及文学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后者则主要涉及到馆内副使、序班、馆夫及外郎等人员。在提督官的有效管理下,玉河馆体现出了它在明代朝贡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与此同时,馆内一些诸如贪财好货、泄露国家军政密议等失格失体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又大多与提督自身能力、德性及国运时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明代朝鲜国宗系辩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朝鲜国的宗系辩诬事件,始于1394年,终于1588年,持续长达近两个世纪,经过了朝鲜5代国王和25位使臣的19次奏请。最终,明朝新纂《大明会典》对朝鲜国宗系的错误记载予以修正,方使朝鲜君臣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的宗系辩诬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7.
朝鲜开港后至20世纪初,中朝之间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起来,在两国的主要贸易商品中,棉布和人参各有其鲜明的特征。棉布贸易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通过日本展开的中介贸易、中朝直接开展贸易以及贸易的衰落三个阶段;此外,人参是中朝贸易中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商品,朝鲜开港后始少量通过海路输送到中国,甲午战后大量出口至烟台,并由烟台至上海转口到海内外需要的地区,同时也因其丰厚的利润而导致走私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8.
浅析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窑青花瓷异军突起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万历年间,漳州窑青花瓷在远离江西景德镇异军突起,究其因有四点.第一,漳州地区便捷的交通输纽和月港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有利于漳州窑青花瓷的运输和出口贸易.第二,原有的技术力量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和江西景德镇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漳州窑青花瓷的发展.第三,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政策,青花瓷出口贸易从走私走向合法化.第四,国际市场对青花瓷的需求,导致漳州窑青花瓷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鲜“封贡”问题交涉的根本要素,但文化因素在古代东方国家关系中亦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