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寄居者》将笔触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上海,围绕一个“异族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展示了战争年代里各色人种的“寄居”命运。故事延续了严歌苓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完成了严歌苓写作上的又一次新鲜尝试。  相似文献   

2.
近日,继《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之后,严歌苓再推新作,将目光对准了1942年的上海。这部号称为“上海版辛德勒名单”的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h核心,表现抗战年代的小人物命运。《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我”在1939年的上海,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作品多从女性视角出发,描写流散他乡的寄居者形象。本文即从她的三部作品(《扶桑》、《小姨多鹤》和《无出路咖啡馆》)来分析探讨她笔下的寄居者群体。无论是卖笑女、普通家庭主妇,还是小知识分子,她们都背负同样的命运。严歌苓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在对异域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错位意识传达中,完成了对东西方关系的自省和审视,证实了东方是可以自我言说的。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海外华人寄居者的形象。他们虽然迁移到别的国度,却始终寄居于他国文化的边缘。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种寄居心态,会发现在这些海外华人身上依旧存在着历史因袭下来的被殖民心态,这种心态使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在被殖民心态下形成的对西方文化的畸形崇拜使他们在寄居与回归之间最终选择了寄居,尽管这种寄居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宋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寄居”、“土居”等语为线索,考察宋代士大夫的社会性格。“寄居”是“暂住”的意思,《汉书》中就已出现,如《息夫躬传》记载:“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是极普遍使用的,但做为制度史用语,在其他时代则不多见。然而在宋代史籍、特别是《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寄居士大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密切关注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创伤记忆,精神分子等问题。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对《寄居者》进行分析,探索主人公在特殊时期的艰难环境中内心挣扎和人格扭曲的原因,进而分析人在不同情况下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人性复杂和挣扎。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  相似文献   

8.
杨绛的两部喜剧作品《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是中国现当代世态喜剧最典型的代表。杨绛在这两部剧本中塑造两个具有着鲜明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同时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她们都是借住在他人家中的“寄居者”。杨绛通过剧本中塑造出的“寄居者”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40年代沦陷区上海这个大都市既传统又现代的世态风貌,在揭露当时处处金钱的社会现状的同时,传达出在不如意的生存状态下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推动中国现当代世态喜剧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从寄居意识看《圣经》中的生态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中蕴含了浓厚的寄居意识,反映了犹太一基督教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这种寄居意识认为地球是上帝的,人类并不拥有地球的所有权,而只是寄居在地球上的过客.它提倡一种属灵的现世生活,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正义思想,并强调入类呵护地球的责任.然而,这种寄居意识背后预设了原始乐园和未来天堂作为人类真正的始源与归宿,促成了入与地球的紧张对立,使人并不把地球视为自己的家园.这些又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后发性的消极影响,暗含着反生态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张海滨 《成长》2005,(8):15-16
在沉醉了一场之后,他又继续了寄居生涯,幻想着有朝一日,机遇会突破降临——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她也是备受瞩目的金牌编剧,但她并不认同这个定位。“我是一个作家,编剧只是我的副业。”对于严歌苓来说,写作是“瘾”,已经融入她的生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是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之一,关于美国移民故事的书写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移民小说中,严歌苓描绘了丰富多样的美国形象,在对美国“他者”形象的观照中,折射出“自我”的形象。严歌苓站在移民的边缘立场上,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思感恬,来关注东西两种异质文明之间的相遇、碰撞和交流,通过对美国异域体验下的独特感受、文化差异下的他者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和他者的认识,展示出对自我和他者共同规范之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在旅居海外以后创作了大量的移民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严歌苓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去观照其笔下的女性,创造出一个个强韧的在异国求生存的女性形象。扶桑,小渔,多鹤,菲比等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严歌苓心里"包容一切的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的强者。本文选取严歌苓的作品中的三个寄居异国的女性形象为例,试探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寄居者》中的女主人公玫在特殊年代下的人格缺陷及其不断完善成长的过程,来探讨小说中隐含的心理信息。玫生命进程里的三位男性,父亲、彼得、杰克布分别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外化,在这三位男性的共同影响下,玫的自我最终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弥补了人格里的缺陷,修缮了曾经不健全的扁形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钟情的情爱叙事大多是超越常规的状态,取材总显现异于常人的视角和笔触,这种叙事并不在于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而在于取消了道德归罪的价值审判,揭示内心隐秘的潜藏和人格深处看不到的秘密,这些潜藏和秘密也许只有在极致的环境和关系中才能显露出来,无限制的人性超越了道德的律令。严歌苓的情爱书写并不在意写男女之性,越界的往往不是人物的性爱关系,而是人物的心理情感。性与人性错综复杂的联系拯救了严歌苓的小说没有走向“身体写作”,没有走向“价值虚无主义”,反而,严歌苓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理解“生命多样性的可能”,为我们在超越普遍道德伦常之外看到了更丰富的伦理叙事。  相似文献   

17.
卡萨布兰卡,这个很上口的名字,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也是一首很有名的歌,当然更是北非阿拉伯国家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而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寄居生活。  相似文献   

18.
近来随着圆明园兽首在法国被拍卖。国人心痛愤怒之余,更加关注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国外,目前仅“寄居”在国外公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就不下百万件。现试举数例在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和人教版)中出现.但至今依然飘落他乡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20.
新移民作家群的重要代表严歌苓是海外华文文坛的一朵奇葩,几乎一年一本的新作以及众多作品被改拍成影视剧使她在当今文坛越来越引人注目。其文本中"寄居者"与"漂流人"两类边缘人物的命运境遇,展现了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一种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