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濮文起先生著《关羽——从人到神》一书是首部阐述关羽“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神化轨迹的著述,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该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参阅了众多前人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全面、立意新颖、视域广阔、史料翔实的鲜明特点,对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关羽具有忠义品质,但也有高傲自负的一面。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宗教的不断提升、民间的顶礼膜拜及文学艺术的虚构加工,关羽经历了由人到圣,由圣到神的传奇演变。在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关羽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是基础,统治者的重视是决定力量,宗教、广大民众、封建文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也对关羽形象进行圣化、神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关羽、作为三国群雄争锋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将,生前为将为侯,随着历史的演义,死后却被封王封君、称圣称帝;登上中国神坛,罩上神中之神的光环,被奉为万能的华夏第一神,以致“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千余年来,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共仰;从华夏神州到东瀛海外,中外同奉,成为世人尊崇的偶象,形成了内涵丰赡,覆盖面极广的关公文化现象,为史所罕见。探究这一历史奇特现象的因果,辨识这一文化现象的神秘色采,是饶有意味和深长意义的。 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云似雨,代不乏人,是不可胜记的。即在三国争雄时代,与关羽同时而被  相似文献   

5.
历史人物关羽,自三国至清末经历了约两千年之久的漫漫演化,形成以关公崇拜为主题的关公文化现象。创建“关公学”是深化关公文化研究的现实需要和理论趋势。能够称之为“学”,主要在于它是属于自成体系的学说、学问与学理,在于它是展现关公文化总体特质、宏观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构架,在于它的有序结构性和客观系统性,是对关公文化研究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雄神的关羽,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崇拜,而元代尤甚。元代关羽崇拜不仅表现在官方或民间对之的顶礼膜拜上,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元杂剧中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亦可明证。  相似文献   

7.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8.
关羽本是一位历史人物,但在芸芸众生眼中他却是神。人们对关帝的信仰,历久不衰.他被说成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消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全能法力的“万能之神”。关羽还有“武王”“武圣人”之称,与“文王”“文圣人”的孔子并肩而立,但民间对关帝的顶礼膜拜远远超过孔子。供奉关羽的关帝庙遍布全国城乡,在喇嘛教盛行的蒙古西藏地区,也有对他供奉的。海外,只要有华人集中  相似文献   

9.
孔子"教"弟子之所要"学"的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孔子是一个纯粹致力于人性完善的"学""思"的事业的人。《论语》中孔子的"教"和"学"涵盖了多种具体的活动类别,但落脚于人格的完善。这也表明孔子自身的"即凡而圣"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永生 《文教资料》2007,(16):130-133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关羽却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究其原因,关羽的一生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而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关羽传说或文本常用龙形来指喻关羽的非凡与神性.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也与龙信仰有较直接联系.关羽与龙二者的相似,具有形象层、叙述层和深层蕴涵,突出了农耕民族自然神信仰人格化之后的泛化,战神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向古老的自然神崇拜的靠拢.在民间,关羽和龙都被赋予保国安民、解难济困的实用性功能,遂产生共同的文化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2.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属于最为震撼人心的形象之一,其表现出来的情感力度亦是最为人所称道,"神勇"与"忠义"的高度结合既让他拥有神化般的光辉成就,又是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矛盾原因,其情感具有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关帝历代显圣志传》就是一部文人裒集加工的关公灵迹故事集。小说中刻意塑造的是关羽——亦人亦神的人格神形象。在广泛吸取文人叙事文本之后,小说用民间叙事话语对显圣故事进行了改造,由此可见民间对神灵的阅读期待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关公是京津时期义和团崇拜的神灵群体中出现率最高的神位。团众拜关公属于官方赞许和民间拥戴的结果,关公本人从关羽、关公到大帝、关圣的复合身份,启示了义和团从"草民"和"义民"身份更换的认同。关公多元的身份和处境暗合了义和团在直东和京津时期的境遇转移。晚清宫廷和民间频繁的关戏演出为义和团拜关公铺设好了信仰体系与接受美学的土壤。关公的神学和戏曲传播学地位构成了团众的精神支柱。严酷历史状况下团众的悲情表演,不仅迫使团民还原了其世俗性地位,亦使得关公的正神形象蒙受耻辱,从而为后世中国废除关公的神学地位提供了文化阐释的依据。义和团拜关公现象促进了中国神学体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在民间祭仪剧中,关羽这位三国历史名将成了百姓所企盼的神的形象和力量的表现.通过与历史故事相结合的祭仪剧的表演,百姓觉得自己心中的神就是舞台上的样子,戏曲舞台也就是神力活动的场所,这也就是祭仪剧中关羽形象的民俗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崇拜战神关羽,实质是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欣赏,并不是说中国人更喜欢战争;古希腊人对战神阿瑞斯的崇拜时间不长,后来更多的是赞美代表生产和贸易的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和赫尔墨斯,这也不是说西方人更热爱和平。中西方对各自战神的不同态度,源于中西方的战神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关羽并无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以来,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关羽崇拜之风日盛,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关羽形象的诠释与关羽崇拜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承载着孔子的道德理想,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理想人格,其中包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风尚与民族风骨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依然蕴涵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梳理《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容要求、过程养成和教化方法,能为当代德育提供文化积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塑造某些人物性格,也体现出一定的发展性,而非完全“出场定型”的类型化描写,这在关羽思想性格的刻画上有突出的表现。关羽先是刘关张集团中的智,忠勇兼备是其性格基础,随着诸葛亮进入这个集团、关羽智地位失落,以及他在战场和外交上不断侥幸胜利,关羽逐渐自大骄矜起来,最终又因骄矜发展到狂妄而使自己走向灭亡,形成一条明显的性格嬗变轨迹。作以此艺术化地诠释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格言,表达了谦逊儒雅的人格理想,以及戒骄戒躁的人格教育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