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今本《楚辞·九歌》《九辩》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尤其是小学类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辩》文本的进一步校理以及相关学术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对《楚辞》进行解释时,就解释尺度而言,能做到既重视文本地位又践行"疏可破注",既重视训诂又兼重义理,在己之私意与文本意义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相比于《楚辞章句》和《楚辞集注》,解释更为适中,不失为一种合理和有效的解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楚辞》的早期传本有大量异文,并带有口耳相传的特点,加之单篇流传过程中篇目和篇次的不稳定,致使《楚辞》的成书和篇目带了文本形成过程的印记。留存的文本传播信息,可以使我们对《楚辞》文本的形成增加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金开诚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著《屈原辞研究》或选择文献内证,立足楚辞文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所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刘向编辑《楚辞》成书及王逸《楚辞章句》的盛行,“楚辞”在汉宋间的篇目与概念基本被《楚辞》限定。而宋代楚辞学则发生了文本(文献)层面的转型,晁补之、朱熹等突破了旧本的思维限定,在更易“楚辞”篇目的同时重塑了“楚辞”概念,还积极拓展了楚辞文献的范畴,实质上完成了一次对“楚辞”的重新构建。宋代楚辞学表现出的文本革新思想,直接促进了元明清时期楚辞学多元化面貌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楚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7.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与《楚辞》的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涵咏二者文本,从内容、结构、手法、风格及思想方面考察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发展在于语言之用,汉代体物大赋以铺陈夸饰为主导,而赋之体物状貌在于语词的运用。汉人作赋,必读《楚辞》以为文体仿效的格式和语词取用的资源。通过《楚辞》和汉赋之文本,可探汉代体物大赋对《楚辞》语词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稳定的形式依序递相祖述和夺胎换骨的脱化方式,体现出汉赋对于《楚辞》语词的直承与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关于二者的承继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楚国及《楚辞》代表作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涵咏文本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党人”一词在《离骚》中共出现三次,王逸《楚辞章句》对三处的训释互相矛盾,后世的楚辞学者对此各执一端,目前尚无定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予以合理解释,从而有利于读者对《离骚》文本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力之教授以其对《楚辞》研究实实在在的贡献,鲜明的研究个性,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界称誉。成书体例研究是力之教授对《楚辞》研究的最大贡献。《招魂》研究是其另一重要贡献。在方法上,力之教授强调以古还古,注意深入解读文本,对文献材料进行横向的对比与纵向的考察,归纳古代文献的通例,探寻其普遍规律。回顾与总结力之教授的《楚辞》研究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楚辞讲演录》表现出周建忠先生对楚辞作者和楚辞文本的研究深入、把握准确和讲解详尽,对楚辞研究成果和学界掌故及相关信息的非常熟悉,同时表现出作者在楚辞教学上饱含热情和循循善诱的特点。它的出版,是周建忠楚辞研究及其教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了周建忠先生对祖国文学遗产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楚辞的研究,常存在视野单一,思路僵化的问题。颜翔林教授的新著《楚辞美论》,以打通中西的现代解读范式,综合运用各类较新的近现代人文学科理论,对屈原和楚辞文本进行了精深的分析思辨。结论或发前人所未发,或对前人的一些固有观念进行了反拨,可谓新意迭出,对美学史的写作构架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是其研究《楚辞》的力作,王夫之对《楚辞》的训释多有独到的视野,是《楚辞》研究的宝贵财富,文章选择数则与王逸注进行比较,从而可以窥见王夫之《楚辞》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楚辞》,作为“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美学领域奉献出其足可映射千古、独步百世的璀灿光辉。如何把握《楚辞》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我们正确、充分地认识和吸收《楚辞》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 ,来观照中国学术中的“楚辞研究”。汉代以前的史书中几乎从未提到屈原 ,尤其是在楚国的史料中 ,屈原更是不见经传。历史上的屈原在出现新材料之前 ,可视为不可追寻。今日言说之屈原 ,只能是《史记》、《楚辞》及此后各类相关文本中的一个人物符号 ,一个相关话语的命名。历史文本中之屈原 ,乃是一个经改写、想象而被重构之屈原 ,是汉儒在大一统专制政治背景下 ,以汉族儒家文化的视角对一非中心的历史人物的想象性建构。屈原作品最初当以在民间口耳之间散播、流传的可能性最大。汉儒们解读、编纂、注释《楚辞》 ,实际上等于是为《楚辞》建构了一个“独尊儒术”的中心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20.
游国恩《天问纂义》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对楚辞研究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其部分按语时见发明,对楚辞研究者极具启发性.但该书亦存在着按语未能及时吸收同时代研究成果及部分按语错误、文本校订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