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在叙写庚子国变的晚清时事文学作品中,李伯元的《庚子国变弹词》以说唱体书写重大时事,并在涵容史实、描写事变诸方面较为齐全,成为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部.以是作为代表的庚子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于此一家国劫难的认知与判断,反映了存在于底层社会的生动复杂的观念世界,从中亦可见出世变与文学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中印蜜月外交关系和频繁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红色经典如《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等进入印尼市场,与印尼游击战题材小说《游击队之家》、《游击战的故事》、《战场情》和《苏迪尔曼将军脚下》唱起了时代的双簧戏。这时期中国和印尼受到地域性反帝反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两国的文学作品都是政治与文艺的高度联姻,成为时代的标志,体现时代的脉搏,是现当代文学中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然而两国这时期游击战题材作品虽然处于相同时段,因处于不同空间而表现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论文通过比较上述作品掀开两国民族在共时的战争年代人生解读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3.
蒸汽机:1851年,伦敦世博会 宣告工业时代的到来:当时掌握蒸汽机技术的并非只有英国一国,因此这届世博会成为了各国蒸汽机的秀场。这些庞大而刚劲的蒸汽机车揭示了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第一,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学之外,客观效果上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坛的挑战,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学的“刺激”、“干扰”、“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并以创作作出回应,这一观点是否妥当?第二,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相似文献   

5.
"亭"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时代的作家赋予了"亭"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宋代曾巩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审美情趣寄托于亭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亭"意象。本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曾巩诗中的"亭"意象进行探究,进而初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娟 《考试周刊》2007,(36):91-92
中日近代文坛上都曾有过一位像彗星一样放射过耀眼光芒而又很快消逝的女作家,她们分别是中国的庐隐和日本的樋口一叶。她们都生于封建家庭,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经历过多次生活、爱情挫折。相似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造就了二人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品风格和基调。同时,她们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与所受社会思潮影响的不同,也使二者产生了对待社会现实的不同态度和人生选择。作品是时代的反映,是作者灵魂的镜子。透过二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日近代社会现实的异同及对当时民众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对研究那个时代的现状及风土人情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6):22-23
在欣赏美术作品之时,最重要的就是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了解这幅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每一幅美术作品无论是技巧上、风格上还是色彩上都拥有当时所处时代的特征,并且每一幅作品的时代特征绝对不会出现在另外一个时代。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了解当时的时代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关于显性时代性和隐性时代性的研究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与了解当时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一方面,有的作品在其产生的当时曾经激起过巨大的反响,但时过境迁,后来的读者重读这些作品时往往大失所望。另一方面,文学史上还有另一类作品,其在产生的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轰动效应”,在思想内容上甚至也谈不上先锋性,但却总是能散发着经久的艺术魅力,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欣赏。作家孙犁所写的散文当属于后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以上两点造就了元代肖像画作品中的"写实精神"以及宫廷肖像画家与在野文人肖像画家作品之间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记述了现存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寿公祠内的眉峰殉难碑,通过原碑文的实录,使读者更真实的了解到1900年"庚子俄难"以及寿山将军殉国的悲壮.通过寿山将军殉国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更加说明了齐齐哈尔事作为边陲重镇,见证了"庚子俄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家庭文化对于历史小说家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家学传统给予历史小说家的文化熏陶对于历史小说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苦乐体验使作家对历史小说如何以史鉴今重塑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理解,家庭文化的负面因素也造成了历史小说的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西方现实主义小说人物造型以塑造著名典型为最,那么,中国古典小说人物造型则以传神为最.原因何在?其主要缘起便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评论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标准和审美观.中国美学和文艺评论特色何在?谓其能近取诸身,以文拟人;以文拟人,斯形神一贯,文质相宣矣.故中国小说人物造型的最高境界,便是为"同中之异"传神写照,且能表现其细小、微妙之"神"差.小说家过人之处亦正在此.能为人物传神写照,则其跃然纸上,气韵生动,可以不朽矣.  相似文献   

14.
在士向知识分子的近代转型中,晚清小说家是颇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他们典型地体现出士的近代转型的状况和特征。通过小说创作,晚清小说家自身切实地进行着士的近代转型,同时还以其小说作品去改良政治,救治社会和"新民",从而启悟了其他士人向知识分子转型,他们对士的近代转型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日本汉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小说是日本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们是日本小说作家以汉字为叙述语言,描述日本本民族故事、反映日本人民民族感情的一种独特创作。多年来,由于这种小说形式上的“汉化”和内容上的不相一致,致使它们同时被排斥在中国和日本小说的研究视野之外.其面貌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它们虽然从学疆域划分的角度上属于日本,但无论其语言风格、体形式,还是小说旨趣等等,它们又的确深受中国小说的深刻影响,甚至是自觉模仿。这一切,显示了处于化强势地位的中国小说对域外小说强大的影响力,及其在学交流中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虚”而宋“实”是后人对唐宋小说实际现象及各自特质的揭示和评价。造成宋代小说“实”之状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点: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虑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诚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20.
美国早期牛仔小说是美国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牛仔小说根植于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积淀着美国社会发展中深厚的生活、文化和历史底蕴。牛仔小说作家作为时代的思考者和感受者,是在以小说的形式深刻地反映美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一独特的文学类型渊源于美国社会形成的特殊环境,是考察美利坚民族性格和文化价值观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