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思想:翻译理论构建的新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研究和探讨语际间转化中的美学问题,试图以此来为翻译理论的构建寻找新支点.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理论的"期待视野"理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特征的需要,是翻译美学的需要.接受美学应用于模糊翻译中应注意培养英汉语言美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发展的学者及其翻译美学思想,如张柏然、许渊冲、毛荣贵、奚永吉等学者,以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王金安  张珊 《海外英语》2014,(5):173-175
"翻译美学"以"翻译"为"体","美学"为"用",将审美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建成翻译学的一门分支。该文拟对中国翻译美学的起始界定,学科定位和理论应用三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翻译美学运用的层级问题,将翻译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以美学方法和标准对翻译进行系统阐释,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引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译者的双重身份和目的语读者审美期待.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分析了孟浩然<春晓>的不同译本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诗歌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征,其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诗歌翻译更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先就伍蠡甫先生的《中国画论研究》所提及的"意境"等概念加以阐述,然后从翻译的角度考察美学问题,说明翻译学借鉴美学的原因所在,最后把翻译和中国绘画相对照,结合《画论》,进一步解释翻译和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英文歌曲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种文化载体广受中国大众的欢迎,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关于英文歌词翻译,尤其是从翻译美学角度开展的研究很少,本文从"信、达、雅"的角度对英文歌词翻译进行美学探讨。  相似文献   

9.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美学作为翻译理论的一部分,对于翻译实践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进一步了解翻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美学思想的介入,使得翻译理论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不同的宇宙观和不同的美学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中国美学讲究"模糊",西方美学崇尚"明晰"。汉英散文翻译可从结构、意境和联想三方面体现汉英语言各自的美。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翻译美学作为一门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学科,为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以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名篇《海上的日出》英译为例,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散文汉译英过程中的审美再现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刘炼  简功友 《海外英语》2012,(23):129-130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被赞为"玲珑剔透的牧歌"。《边城》因其独特的风格而拥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小说翻译的美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现在国内外学者对《边城》这部小说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对其英译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有。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美学思想在翻译界的影响,该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结合沈从文先生及其小说《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自身对原著的部分翻译实践来讨论译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16.
散文是文学体裁种类之一.散文的翻译研究多年以来仍处于初始阶段,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散文翻译,少之又少.文章站在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的角度,分别从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和非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对《故都的秋》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论证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应用翻译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并得出散文翻译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7.
乔田慧  申鸾鸣 《海外英语》2013,(15):142-144
以刘士聪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的"韵味说"及其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从"韵味说"的三个可操作成分:声响与节奏;意境与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分析其翻译实践活动,探究其翻译美学思想与其散文翻译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阐明"韵味说"不仅丰富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理论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话语。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结合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现实,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球化、文化产业化、新媒体革命和网络大众文化对传统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了理论挑战。本文主要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论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20.
"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由这三个概念的探讨可以发现,接受美学并非只研究读者的接受,提倡为顺应读者当前的期待视野采取归化策略;它也视读者为有创造力的主体,而并不否认逆向翻译的合理性。因此,接受美学不仅可以作为直接翻译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作为逆向翻译的理论支撑。在《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的英译本中,翻译的方向并没有导致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的显著差异,译文的接受度还受到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仅归咎于翻译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