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并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写出文章来。开初,我搞新闻报道,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的材料也不少。但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分析、筛选,或  相似文献   

2.
对于写作,古人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句话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广泛地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我刚搞报道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社队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不少材料,但对这些材料缺乏认识、分析和选择,造成事例不典型,观点不鲜明,写出的文章成了材料的堆砌,很少被采用。针对这情况,我反复  相似文献   

3.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从学生时代便爱上了写作。几十年来,作品发表了不少,在笔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把我一个不够宽敞的家搞得乱七八糟。搞文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什么都是好的,都舍不得扔。这些东西摆放随意.而且越积越多.有时要找一样东西俨如大海捞针.把我整得焦头烂额.脑子里整天乱糟糟的。总是让老伴埋怨。心里时常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弄整齐、方便查找一些呢?  相似文献   

4.
注意运用背景材料已成为世界新闻写作发展的趋势。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极为重视新闻背景的写作,他们把新闻背景与新闻主题的关系比做绿叶与红花。《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  相似文献   

5.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  相似文献   

6.
说来让人见笑,我学习写作初始于谈恋爱时的写情书。在给恋人的近百封书信中,我博引了一些诗歌和散文的名句,就这样写作帮我传了情,我也渐渐地迷上了写作。我先是在单位里编简报、写总结、整理先进事迹材料等等。以后,我又把笔触伸向社会。有一天,我把我  相似文献   

7.
潘加辉 《大观周刊》2012,(51):370-370
英语写作是人们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从长期记忆的仓库中撷取思想和语言材料并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把材料组织成英语文章。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英语写作又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刘红 《新闻前哨》2004,(11):54-55
“幽默笔法”是指写作的一种幽默技巧,新闻写作的幽默笔法,是指把这种幽默技巧运用到新闻写作之中。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传播性等特点。新闻写作能否引入“幽默”因子?笔者通过对不少优秀作品的分析和实践认为:“幽默笔法”在新闻中不仅能运用,而且应大胆推广。  相似文献   

9.
“把材料拎起来写”,这是著名高级记者艾丰谈到的写作经验。我认为艾丰的这一经验,对所有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思要巧妙     
结构是作者思路在通讯中的具体表现。有的人把主题比作灵魂,把材料比作血肉,把结构比作骨骼,道出了结构的重要性。在通常的通讯写作中,有的人获得的材料很丰富,很动人,但是,因为结构不当显得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11.
写新闻,一般说不能不交代背景材料。可背景材料往往会给人以陈旧、枯燥、干巴的感觉,将正在“进行式”的现场拦腰切断,使人们兴致锐减。这是当前现场短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如何根治这种症结,增强背景材料的现场感,笔者提出三种方法供参考。耳闻目睹法也就是说要把背景交代与现场活动联系起来,借新闻之口把背景材料说出来,借作者自己之眼把背景材料看出来,  相似文献   

12.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13.
首都一家报纸的总编辑同笔者聊天时说,在记者的队伍中,有不少人是快手、高手,写出的报道、文章,内容饱满,材料非常充实;不论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肚子里确实有“货”,人们称他们是“富”记者。笔者联想到我们通讯员队伍中,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吗?有的通讯员善于发现题目,善于掌握素材,每个月、每周,甚至隔三岔五地在报刊上发表稿件,称他们是“富”通讯员也是不夸张的。当然,现实中还有不少通讯员是写作上的“贫穷户”,写一篇数百字、千把字的稿子,往往手里“货”不多,显得材料单薄,只好靠说教的言语来支撑,寄到编辑部,编辑改起来捉…  相似文献   

14.
红花还得绿叶扶。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一朵红花,那扶植它、衬托它的绿叶便是新闻的背景材料了。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巧妙地穿插使用背景材料,可起到深化主题、烘托感情、升华意境、增添文彩的作用。背景材料毕竟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写作中必须选择那些与主题有关的背景材料,使其与主题搭配得体,相映成趣。常见的运用手法有以下几点:一、注释法。注释式的背景材料多用于介绍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专业爱好、生活习俗,解释行业术语、说明技术性能等。通过注释背景材料,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新闻的全部内容。如新…  相似文献   

15.
消息的导语,对读者阅读新闻起向导作用。导语写得好,就能象磁石一样,吸引读者把整篇新闻读完;反之,读完导语就再无兴趣往下读了。因此,新闻的行家里手都十分重视导语的写作。不少记者在写滑息时,几乎有一半时间花在导语的写作上。有的常常要设计若干导语,然后通过比较,筛选出最佳导语。写作导语要新颖、凝练、醒目、明快、生动,这样才有吸引力。然而,要做到上述各点并非易事。本文拟对导语写作存在的十大通病作些分析,也  相似文献   

16.
不少人认为新闻写作没什么“噱头”,只要粗通文字就能写作,新闻报道无非是原原本本地记载某件事而已。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不要小看这短则几百、长则几千的报道文字,单单从背景与角度的方面去研究,就有很深的学问。下面我们先来看背景。背景就象是块调色板,一些普通的新闻材料经它调和能放出异彩。它往往和新闻中主体材料、信息材料一起经过组合、排列、穿插,可以写出多姿多彩的文字。依我看,它至少有这样几种功能: (1)通过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上海市总工会”牌子又挂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采访札记,是近十几年来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报道体裁。所谓采访札记,其特点是“札记”二字,要求把新闻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择要记录下来。这么说,并非是有闻必记,也得提炼出一个报道主题去写作。它的写作虽然接近记者来信,但从组织结构到文字表达又有不同;有些类似通讯写作,不过也有区别,没有通讯写作那样的规范。近些年不少报纸上还出现采访笔记、采访杂感和采访见闻录等写作形式,从写作的基本要求来说,均可归入采访札记这类报道体裁之内。采访札记这类体裁,一般多属于问题性报道。它的写作,关键之一是选择能引人深思的新闻事实(包括新情况或新事件等)。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演出或艺术作品展览中,适当地配以灯光照明、布景衬托、音乐伴奏或旁白(介绍),可以显著地增强演出及展览的魅力和效果。同样道理,在消息写作中,适当地加些背景材料(包括历史、环境条件及有关知识),可以有效地深化主题思想、渲染气氛、突出新闻价值,显著地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这里,不准备全面谈论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位置和写作注意事项,只着重说说把必要的背景材料融进导语里,使它丰厚、生动、先声夺人的  相似文献   

19.
<正>衔接,也叫“过接”或“过脉”,是一项基本的写作技术。通俗来讲,就是用衔接语把不同表意单元(句子、层次、段落)有机缀连起来,使文章语意连贯,文势顺畅。写材料,永远离不开衔接,因为写作过程就是将碎片的信息逻辑化、系统化的过程,先由文字组成句子、段落、层次,进而形成篇章。不同句子、层次和段落组合过程中必然产生“接缝”,若没有衔接,文章必然文脉不贯、文势不顺,产生顿挫感和突兀感。所以,材料写作需要衔接来承上启下、穿针引线、搭桥接榫。写材料时哪些地方需要衔接,  相似文献   

20.
古人关于写作确句名言,叫“博观约取”。将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善于精选,才能写好新闻. 回想起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虽然了解到不少情况,收集到不少材料,由于我不善于选择、分析、提炼,或是“一锅煮”,或是随手拈来,结果很少被采用。后来,我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摸到一点“门”儿.比如,有次采访一个兽医,他做了很多好事,如果是过去的写法,主次不分,这也要,那也舍不得割爱,稿子肯定写得又长又罗嗦,好象是一本流水帐,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这次我将材料归类排队,进行认真分析、比较、筛选,最后仅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