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提倡年轻人读旅行记,了解各地的人情风俗,增长见识。《雪村》就是一篇旅行记,记述深山老林里一个叫雪村的地方,呈现出特殊自然环境里特别的人情风俗,读罢确能让人长见识。写文章总得有个角度,有个聚焦点。《雪村》紧紧围绕"看冰雪中的生命和精神"这一点,叙述了冰雪中老人和孩子给鸟类留食、看山人在林海雪山中巡护、人们在雪后的原始森林中伐枯树放排、山妹子在雪中找冰凌花采野  相似文献   

2.
冬景     
读读《冬景》,欣赏欣赏乡村的雪天美景吧!雪真大啊!只觉得"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这里没描摹田野披着白雪,树木披着白雪,房屋披着白雪,但胜过描摹,他诱着你去想象,田野模糊了,树木模糊了,房屋模糊了,让你感受那漫天飞雪的朦胧之美。  相似文献   

3.
《好同学》2002,(5)
雪村火了。“翠花,上酸菜!”更是红口白牙张口道来,无比娴熟。教室里、走廊上、食堂内,更有《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学习版、考试版、抢饭版……被争相传唱,枯燥的课本学习之外,有了调侃和乐趣。感谢雪村  相似文献   

4.
珍惜痛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达如下观点:"《焦点访谈》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栏目,我们这一行就是为了让人保持痛感,保持对社会肌体是不是健康的警觉。"读了这段话,我顿时眼前一亮,心头收紧,大有久违之感。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之下,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之中,人们似乎没有了"痛感",或者说是有点麻木不仁了。人们似乎认为人世间再也没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一切向钱看者大有人在。而这里的主  相似文献   

5.
随着日历纸一页页被撕去,我们长大了,我们的世界一下子多了许多规则、束缚和压抑。纯真消失了,感觉迟钝了,想象力不见了……怀念小时候,其实是想回到那段放肆、轻松的日子。就像不想长大的小孩可以去永无岛,要寻回童心的我们可以来做《白日梦》,这里一切一切都属于孩子时的梦,荒诞、夸张、离奇在这里都成为合理,没有规则,无拘无束,XDJM们呀,痛痛快快尽情地撒野吧!  相似文献   

6.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题记为何引韩愈的《春雪》呢?这个星期六也下了雪,四月之雪,叫做《春雪》。不过今日之雪,煞是寒冷。早晨起来,发现被窝里尽是冷风,身体不由得哆嗦起来。母亲去上班,电话中说让我多加些衣服,免得冷到自身。我照办了。  相似文献   

7.
正"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二十四孝图》中的第一句话。在这里,我套用一下以"诅咒"将《朝花夕拾》列入初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者。《朝花夕拾》虽然早就是必读篇目,但今年福州市语文中考命题组第一次将之列入考试范围。在学生中调查一番,发现读完整本书的学生极少,即使读完,许多篇目也只是囫囵吞枣,更多学生都只是"但当涉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最广为人之的和歌集当数《小仓百人一首》,其收录了一百首具有代表性的和歌,集聚了日本古典和歌的精髓。其中有32首和歌以四季为主题,可见其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中以《小仓百人一首》的"冬歌"意象为主要考察对象,发现冬季和歌中多出现"雪"、"霜"、"枯草"、"千鸟"等意象。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春草散章》侧重于描写"春草"的勃发与生机,而《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为我们描绘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奥地利首都维也  相似文献   

10.
晒片段     
这里的冬天,好似一个大皮囊,外表泛泛,却包罗万象,特别是那来自大山最深处的声音,来自田野里的自然万物,一切都归于宁静。全家从无锡飞到成都,然后转乘大巴车,一路驶向剑阁老家。这里沿线地势险要,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早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老家的山也是极高的,山路崎岖,甚是陡峭。冬天刚下过一场雪,那白茫茫的单色调,平添了山的高度。车子行驶在山崖边,山崖下的白雾袭了上来,渐渐地,什么都不清晰了。我好似畅游梦幻之境,素白的雾,静静的声,一切都好似静止了。我依稀感到那雾在飘荡,忽的一声(?)  相似文献   

11.
在编辑"校园日志"栏目的一年多中,我发现了一个新的"美文世界"。这里没有风花雪月,没有附庸风雅,所有的语句读出来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我却被深深地打动了。《给继父的一封信》向你证明爱可以突破血缘的羁绊《,善良的陌生人》带你感受关爱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父亲的脚踏车》踏出的是成长的无穷动力《,属于青春,那过往的时间》勾起的是对"青葱"岁月的无限回忆……  相似文献   

12.
新碟7宗最     
当《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成为一种时尚时,雪村从看不见本人的网络中跳到了现实的舞台上,他奔忙在各地的大小演出中,还忙活着拍摄影视剧,并不失时宜地推出了这张专辑。整张专辑弥漫着一股恶俗的气息,所有的歌曲,都让我们联想到了赵本山的小品。作为网络时代的赵本山,雪村用搞笑而农村的笔法在勾勒着社会,主要是勾勒着城市平民的市井生活,充满着调侃和油滑的感觉。即使是在《梅》和《星期三的第二堂课》这些所谓的抒情歌曲里,我们也照样可以感受到虚假和矫情。至于《东北  相似文献   

13.
<正>《雪》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一篇描述"雪"的散文诗,在文章中,鲁迅运用精炼且优美的语言对北方与南方的雪进行了对比,文章中语言之优美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其中寄予的丰富情感以及心中的追求。将其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让学生对其进行赏析,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然而因为散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一句,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周先慎先生的文艺随笔《简笔与繁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评价说:"这是进一步烘托险恶多艰的社  相似文献   

15.
王禹偶《村行》是宋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的颈联在对仗上存有瑕疵,要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雪香”一词的来历。钱钟书《宋诗选注》,金性尧《宋诗三百首》都没有指明颈联中“雪香”二字的出处。王延梯《王禹诗文选注》只谓“雪”字状棠梨之色,也没有论及“雪香”。雪是否有香,雪香是否为一种香呢? “雪香”二字连用,据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和王明清《挥麈后录馀话·卷一》记载,最早是出现在阴铿的诗里,但是这首诗的名字现在无从考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第一场雪》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渗透了美的教育。一、步入意境,感受美"雪中"这部分,作者写了冬雪之夜,万籁俱寂,但突然积雪压枝,发出了"咯吱"一声,打破了雪夜的宁静,突出了雪大的特点。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从雪的形态"大片大片""纷纷扬扬"、下雪的速度"一会儿白了"、声音"咯吱一声"几个方面体会雪大。然后,让学  相似文献   

17.
<正>【失误原文】永不言弃———读《这也是一切》有感陈冰婷我喜欢在闲暇时翻阅舒婷的诗集,诗集中有一篇《这也是一切》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之类的佳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之前的汉代,司马迁用他手中的笔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纵使身心饱受摧残,司马迁也  相似文献   

18.
正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不然,"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里的"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礼记·中庸》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相似文献   

19.
<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选录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作为一篇经典篇目,人们对它的解读已经十分丰富。然而在众多的解读中,人们始终围绕着"雪"的形象,尤其是对文章末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解读,更是极其详尽。《教参》和许多教学专家的解读大都是这样的:"这里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品格  相似文献   

20.
正怀着感动和感恩的心再次踏入"孝和林"家园,目睹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接受者一个个深情的90度鞠躬礼,倾听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聆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1、感恩孝和林免费餐和"多陪"义工。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在这里,我们捡到了吃之不完用之不尽的馅饼;在这里,免费享用一日三餐,而且提供的是营养餐、健康餐。一日的生活起居用品全是免费,从早到晚每项集体活动都有服务人员义务陪同。每每看到这一切,内心总会不安,说不上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