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少纳言在随笔作品《枕草子》中通过一系列的"年中行事"诠释了日本平安王朝的传统审美意识,我们根据"年中行事"的一些特征,可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清少纳言对季节的重视程度与审美取向。也就是说,清少纳言并没有被平安王朝传统的审美意识的条框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审美理念的需要,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挖掘"美",进而将这些所谓的"美"充分融入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2.
李传坤 《科教文汇》2013,(23):64-65
《枕草子》是清少纳言根据自己在宫中的供职经历而创作的随笔作品。代表着平安王朝传统审美意识的"をかし(趣味)"和"あはれ(情趣)"等词语在作品中随处所见,并成为该作品重要的关键词。清少纳言根据自己的审美基准将白居易的诗文寓于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枕草子》中的所谓"审美意识"与白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内在关联,通过这些关联或许可以找到白居易作品流行于平安王朝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少纳言所著的随笔集《枕草子》,大约成书于公元1000年。在《枕草子》的日记回想部分中,清少纳言运用诸多笔墨描绘了平安宫廷,为后世研究平安宫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少纳言家学渊源,汉学功底深厚,入宫教授藤原定子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是藤原氏家族的期盼,也是自己的初衷。本稿通过解读《枕草子》中的两个段落,发现日本平安宫廷的一个特点,即是崇尚中国古典文学注重机智应答。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是延续了奈良时代重视唐朝文化的传统,其二是"摄关政治"制度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大设计作品观察,就带有中国色彩的作品寥寥无几和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乃至传统艺术不屑一顾的现象加以议论,从而引出文章主题“一个设计者要会去用本土语言去体现自己的思想,中国的设计作品就要有坚持‘中国设计一中国味’的原则。”虽然国门洞开,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艺术手法,但要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虽然外来事物的渗入,但我们也要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这一原则。通过“玉之韵”、“水墨灵犬”、“陈幼坚工作室LOGO”的一些成功案例,分别从文字、图形、颜色和编排四个方面上进一步阐述中国的设计作品要有中国的味道。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设计也一样,我们还不但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能体现中国思想的事物,还要在西方人的眼里去发现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味道”,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张德军 《科教文汇》2007,(9Z):51-5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审美观却发生了某些扭曲,他们盲目地崇“外”、崇“怪”,追求“时髦”并以此为美。究其原因是缺少美育的结果。而初中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样做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伍颖慧 《科教文汇》2009,(10):206-206
美术与“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教学生学会美术作品欣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在美术创作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诵读法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审美的极好手段。诵读时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强烈共鸣,把作品的美与自己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李碧娟 《今日科苑》2008,(6):206-207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进行再创造,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通过审美直觉、审美静观和审美创造的途径去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李碧娟 《金秋科苑》2008,(6):206-207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进行再创造,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通过审美直觉、审美静观和审美创造的途径去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赵丽君 《内江科技》2010,31(9):196-196
针对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文学作品形象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作品中描写的形象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使学生能感知到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引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教师要帮助清除他们固有的审美观念和一些不良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逐渐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积淀着人类的审美心理。新闻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新闻作品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也理应将新闻纳入自己的视野,研究新闻美,建构新闻美学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学科背景,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影响和应用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范霞 《科教文汇》2009,(9):254-254
本文从“新”和“情”分析作品的“思”和“境”,通过五个方面即“传统音乐材料与西洋音乐创作体裁的融合、民族化的钢琴伴奏、西洋化的演唱要求、隐美意蕴、空灵含蓄自然之美”的阐述,探索用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来传达声情并茂的歌声。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对引导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美的殿堂、对学生形体美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动作美的理解和表现、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美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在舞_蹈美的陶冶中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周世忠 《科教文汇》2008,(14):110-110
在地理课上,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学实践已表明,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一个“美”字,“美”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理课上,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刘爱格 《科教文汇》2008,(5):120-120
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有一位古罗马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去点燃这颗火种呢?本文将从四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8.
黄玲 《今日科苑》2009,(15):185-185
美是贯穿于电视节目始终的元素,而能直接体现美的元素是节目中的主持人,主持人的审美风格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品位。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节目主持人群体中存在着许多的弱点,部分主持人审美意识缺失给电视节目带来了审美整体的不和谐。因此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透视主持人这一行业,分析培养审美意识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傲慢与偏见》的喜剧意识和审美意识入手,条分缕析地介绍了这部作品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