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嫣 《文教资料》2009,(24):81-82
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有三大支柱,即电影影像本体论、真实美学的依据和语言的进化观,其中电影影像本体论对中国纪录电影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本文作者以自己对杨天乙的纪录片<老头>的观感为例,分析了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对<老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CGI)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应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不少学者认为其发生学理论、本体论存在着无法修补的漏洞.但是细而查之,对真实的执著追求和拷问,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尊重,对芸芸众生的真诚关怀和挚爱才是巴赞电影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而这也正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发展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9):113-119
让·米特里的蒙太奇理论是以现象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以修辞学作为逻辑轴心,以表意结构作为核心观点,在批判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上建立起来的。米特里紧紧围绕真实性,形成了自己具有"蒙太奇效应"的蒙太奇理论,他认为电影影像具有双重本性,它既是再现,又是被再现的现实。他借鉴了爱森斯坦关于电影形式和节奏的思想,肯定了巴赞的现实影像是电影的必要基础,以此调和了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革新带给电影的不仅是制作方式的改变,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电影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通过分析从类比影像的转录到数字影像的转码的底层运行模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使电影的索引式影像符号中因果性关系的断裂对电影产生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影响。在这一转化模式中,特别考察了类比式影像的绵延时间是如何被数字媒介的自动机制所打断,以及在数字影像中时间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影视理论和数字媒介理论越来越呈融合趋势,对数字电影时间的思考有助于理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6.
电影本体论是电影艺术理论的哲学基座.它通过回答"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追寻电影艺术的本体论意义,从而通过对电影基本元素的本原、本质属性、本性精神的探讨,力图构建直观审美意识形态、镜头语言、影像虚构的三维一体的"电影性"构成和结构,以追寻电影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典电影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家——巴赞在英美电影美学和欧洲电影美学中有着不同影响。通过这些不同影响来描述当代西方电影美学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向,及其造成的不同效果,对于亟待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电影诞生与创作初期的影片都是由单镜头摄制完成的,这样的镜头虽然不是长镜头理论范畴中的长镜头,但是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里表现的以人物主体动作为主的涌动影像,已经显示了长镜头的放入始源与雏形。安德烈·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的概念,巴赞提出:“若一个事件中主要的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应被禁用”。那么该使用的就是长镜头。  相似文献   

9.
分节理论经历了从语言学扩展到符号学,从普遍分节到有限分节,从双重分节到三层分节的发展过程。艾柯的三层分节主要源自麦茨、普里埃托和帕索里尼的电影和符号学理论。艾柯在对形象的批评中建立了一套肖似代码的三层分节模式:修辞元、记号、意素。艾柯先后在摄影照片和活动影像上进行模式化分析,从而建立了电影代码的三层分节方式。艾柯的三层分节及其在电影代码中的分析,强调了电影通信形式的语义丰富性,翻新了对影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元影像”首先是回归影像本体的影像,“元影像理论”则是从根本上探讨影像诗学——也就是影像本体编码规则的理论。影像本体的本源是心灵。让观看回到内心,让影像重归本体,让摄影成为摄影,如此建立的是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摄影流派。  相似文献   

11.
尽管德勒兹的电影著作未及处理198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脉络之外的丰富而多样的电影形态,但是他所贡献的一些概念和思考仍具有进一步拓展"时间—影像"之后的电影研究的理论潜力。本文围绕"少数电影"的论题,梳理了从德勒兹的理论原点到后来不同学者的批评应用。这些批评应用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好莱坞美学体系下"对抗性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达德利.安德鲁挪用"游牧"这一德勒兹术语对西非电影的考察,以及张英进为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而从不同的理论来源引入的"少数"话语,它们与德勒兹的问题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对话关系。这些批评实践反过来对德勒兹的理论术语和思想框架也构成了某种协商或修订。  相似文献   

12.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转型,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传统的油画艺术受到了挑战。从电影、摄影与油画的关联、影像与油画的本质,以游走于摄影、电影和绘画之间的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为剖析,探讨了油画艺术的多元表达形式,分析了油画与现代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融合可能出现的导向问题,提出了对电影与油画、摄影与油画融合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贾樟柯的电影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并善于运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及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忠实地记录草根阶层的生活。他的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即由单线到双线等结构及交叉运用,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影像本体论是对影像性质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或曰影像的存在论。而视觉文化的当代语境对于影像本体论产生的重大影响突出体现在两点:一是流动影像对"真实"的改写,二是视觉技术对"真实"的颠覆。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必须厘清其逻辑起点,从技术、叙事、情感三个维度理解"超真实"并坚持影像的语言观和符号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左翼电影人在电影编导、电影评论、电影理论著译三条战线同时发力,以"集议"的方式,群起而著之,凝结成崭新的以阶级意识为核心,以现实主义为方向,以电影本体论为美学特征的左翼电影理论,使中国电影从观念、编剧到导表演、摄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第五代电影人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的分析,认为"第五代"的电影实验不但体现了一代电影人的现代意识,也是他们作为"革命之子"的言志之作。"第五代"是文革中长成的一代,是"父"的"红卫兵"和为"父"放逐的"俄狄浦斯"———"知识青年",他们注定要在对父的怨恨、背叛与皈依中获得父的精神传承,并通过极端个人化的影像完成集体性的身份表达。虽然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影像本体论的形成是中国电影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第五代电影依旧保留着革命时代的文化基因,是介于革命与后革命之间的褐色浪漫主义电影。  相似文献   

18.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更加进入了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其特点是一个真正的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摄影等现代科技图像、影像形成了新的视觉文化氛围,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下图像生态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特别是油画创作,影响深远,尽管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众彩纷呈,国内各级各类官方展览的举办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主动地利用生活素材,善于加工提炼造型形式意味的创作还是太少了。大多数画家的作品直接"翻译"自影像图片或简单挪用、套用、照描摄影图像,这无疑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艺术"创作"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创作"能力的弱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20.
在图像文化时代中,影像逐渐占据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生产的核心圈层,成为最具统摄力的媒介形态和表现方式。影像本身和影像的相关问题都亟待获得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同时,以往分门别类的摄影、电影和电视研究需要进一步整合为以影像为整体考察对象的贯穿性研究。本文呼吁在"大影像观"的整体视野中建立"影像诗学"的学科体系。通过对影像观念的描述和对影像实体性的思考勾勒出影像的本体概念。本文对"影像诗学"的理论源流进行大致梳理,预设"影像诗学"的研究领域,确证影像作为诗学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同时对"影像诗学"的研究路径进行初步规划,试图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一个整合传统理论、聚焦现实热点、贯穿不同视角的"影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