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既有19世纪中期西欧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吸收、更多的是作家本人的发展和创造。其叙事的特点是时间明晰而凝聚,情节线索单一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人物多置于时间和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此外.他在多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辩论情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冲突,以私奔情节将事件推向高潮。还采用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以表现两部“多余人”小说的相同主题。这些都说明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  相似文献   

3.
李淑华 《教学随笔》2014,(10):20218+218
小说的情节由围绕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相互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组成,它是小说塑造人物、揭示主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论是强化情节的小说还是淡化情节的小说都离不开情节。本文对《荷花淀》情节构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最短的小说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入窜,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此小说虽只有二十余字,却写出了人物、情节及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可怎么让小学生明白小说三要素的特点呢?在高中小说教学目标中提到:“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整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我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小学。下面就以林莘老师所上《凡卡》一课为例谈...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的情节结构主要是围绕着谭绍闻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在这个中心人物之外,小说写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都与谭绍闻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形成了该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以一个中心人物安排情节,采用“伏线千里”以及“穿插”、“结住”等手法来组织故事结构。这种新奇独特的没有落入传统写法的结构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是一个独创。  相似文献   

7.
在王小波的创作中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质,作家摆脱“真实”原则对情节、人物、场景的约束,大胆创造,抛弃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一般的语法规则,情节散乱荒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戏谑、夸张、幽默。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中的小说作品,其情节教学是不应忽视的环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情节描写。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相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说,情节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小说教学是离不开讲情节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情节呢?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外国小说鉴赏》是苏教版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两本语文教材之一。这本教材一反小说教学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套路,依据“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选编了十六篇外国经典小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小说鉴赏应该如何落实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说鉴赏课,  相似文献   

11.
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13.
词体的功能不仅在于“言情”。其叙事性的词作 ,格局小巧如特写 ,情节跌宕如戏剧 ,人物刻划如小小说。故事好看 ,风格活泼 ,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学艺术形式。人物、环境、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情节可谓小说的中流砥柱。本文以文艺理论家的一些论据为依托,论述小说中情节的设计技巧,试图提升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符号的功能不仅在于“合成文本”,也在于“直接表现思想”。在某些小说中,叙事性符号不仅是作者集成情节、体现主旨的构件.也是作者直接呈现信息组合主旨的意象。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作为叙事符号不仅仅作为小说情节中的人物的姓名存在,符号本身包含的“假语村言”、“真事隐藏”的内涵已经直接传达出作者创作的立意。  相似文献   

16.
"游走"式情节是小说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小说文本中,把人物纳入游走情节,就是将其置入境遇的考验,而且是逆境效应,在矛盾冲突中或加强、或丰富、或改变,每换一次游走境遇,即换一次考验,并可使次要人物得到生动表现,塑造出生动的形象群。  相似文献   

17.
王丽梅 《现代语文》2009,(8):108-109
教学设想: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卜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于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8.
情节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指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同时,小说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小说的钥匙;小说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小说,其实就是通过对诸多细节的解析把握全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对外国小说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设定了八个单元,分别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这些话题是相应单元所选小说的特色所在,突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学生一般喜欢阅读故事情节曲折有吸引力的小说,而对稍显专业的术语概念比较隔膜,不愿意阅读和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深刻的理解。我们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多样化,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真切的感受,又要避免概念上的纠缠,从而领会小说表达的魅力,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情节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我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具体步骤一般都是抓住“三要素”这样设计的:一、了解分析情节结构;二、鉴赏人物形象;三、分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