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谁做     
谁都觉得这事该做;谁都等着别人去做;谁都埋怨别人没做;谁都觉得这事并不难做;谁都觉得可能确实不大好做;渐渐地谁都觉得可做可不做;最后都觉得可以不做;终于不做;谁做谁不该!  相似文献   

2.
谁都渴望寝室似家般和谐融洽,让学习之后劳累的自己有个可以休息的归宿。谁都希望与室友亲亲密密,情如一家。然而事情有时偏偏不如所愿,今天可能有两个人在吵架,明天又有谁在赌气,全寝室都空气紧张。  相似文献   

3.
谁都渴望寝室似家般和谐融洽,让学习之后劳累的自己有个可以休息的归宿。谁都希望与室友亲亲密密,情如一家。然而事情有时偏偏不如所愿.今天可能有两个人在吵架,明天又有谁在赌气,全寝室都空气紧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教育》2004,(5):38-38
谁都渴塑寝室和谐融洽,让学习之后劳累的自己有个休息的地方。谁都希望与室友亲亲密密,情如一家,冲淡一些思家的情绪。然而偏偏有时事与愿违,今天可能有两个人在争吵,明天谁又和谁在赌气,寝室里总是空气紧张。与室发难以相处怎么办? 与室友难以相处一般有两种情况:回寝室便没有“归宿感”,甚至成了不敢回、不愿回、不想回的令人痛苦的地方;二是与寝室中的某个人合不来,产生“疑邻人偷斧”的心理,越不喜欢谁,看他每个动作,听他每句话心里都觉得不舒服。久居同一屋檐下,有这种感觉也是很难受的。那么,导致发生不愉快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大家都没有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发生矛盾也全是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大家有些不一致的习惯。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早起,可能在别人睡意正浓的时候他就起床,咣咣当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正>走在回校的路上,不知不觉就想到了我的孩子们。几个月前,我突然被临时调到教研室工作,我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接受这暂时的分离。分别那天,我说:"谁都不能流泪,流泪了可能我就再也无法回来。多则一月,再长也不会  相似文献   

6.
通常,一个人总会以单一的面貌呈现在别人眼前。然而,私底下她却可能有不为人知,甚至自己都不太清楚,潜意识里的另一面。所以,谁都可能是双面娇娃。你不相信?那就自己做做测试看看呗!  相似文献   

7.
将心比心     
“我最烦名堂多的家长了,今天说谁把我儿子的脸抓破了,明天说我儿子今天摔跤了吧。嘿,真是的,活蹦乱跳的孩子哪会没有一点碰跌?一个保姆带一个孩子都可能要出点事儿呢!”“就是。带一天班头都要炸了,谁愿意小朋友出  相似文献   

8.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尽管他们有的可能生性调皮不好管教,有的可能学习不太认真,但谁能说他就一定不是个好孩子呢?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一个学习成绩差、毫无自信的孩子--李桐新.  相似文献   

9.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的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我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我成长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月,我家成分不好,可以说高中之门对我彻底关闭。所以,我上了初中就没好好读书,破罐子破摔,  相似文献   

10.
两个牙医     
<正>大博士诊所有两个牙医。两个牙医差不多年纪,一个高,一个矮,高的瘦一点,矮的胖一点。胖医生笑眯眯的,不管见了谁,眼睛都笑得跟月牙一样,病人看着就觉得亲切。瘦医生阴沉沉的,不管谁见他,他的脸色都跟结了冰一样,看着就冷飕飕的。来看牙的人都喜欢找胖医生。  相似文献   

11.
微博     
《中国教师》2011,(20):6-6
<正>@人大张鸣:我们上大学那会儿,如果有谁是家长陪来的,会被笑死。那时候交通比现在不方便多了,到处都没有电话,一封家书得好几个星期才能到。为何那时候大学生可以自己来上学,现在却不行?@朱永新: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  相似文献   

12.
1、对父母负责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对父母负责,一个连父母都不负责的人,很难设想它还能对谁负责。那么,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受他人的尊重,更不可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3.
智力星球     
推理河完美学校有4名学生——小艾、小白、小蔡、和小丁。赵前、孙里和周伍在猜测这4个人谁会在学校的辩论比赛里获胜。赵前说:不是小艾,就是小白会获胜;孙里说:获胜的绝不会是小艾;周伍表示:无论是小白还是小丁,都没有获胜的可能。后来,完美学校如期进行了辩论比赛, 们3人当中只有1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谁在叙事?答案可能是:谁都可以。一线教师、管理者、研究者、甚至是学生,但他们的叙事方式和内容一定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描述一个演员的表演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马连良是个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家,很多人都爱看马连良的戏。但是马连良好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一般都说马连良“潇洒”。马连良曾想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寻找幸福鸟     
幸福其实未必就穿着华丽的外衣,也不一定就包裹着巨大的权力,更不可能都唱着动听的歌。但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幸福鸟。传说中有一种幸福鸟,谁要是能和它生活在一起,谁就能了解生活的意义,并永远拥有幸福。有三个青年对幸福鸟入了迷,发誓要去寻找它。但幸福鸟究竟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7.
钟木兰 《广西教育》2009,(25):30-30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生活中,谁都可能有错误和失误,谁也有可能陷人尴尬的境地,更何况是思想尚未成熟自制能力还不够强的小学生?可是有些老师眼里揉不进半点沙子,学生一犯错误就揪着不放,不狠狠批评煞煞歪风决不罢休。其实,大动肝火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有时候不妨顺水推舟,搭个台阶给学生下,也许能收到和风细雨最润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太阳 《中学生百科》2011,(36):26-27
假如在A、B、C三个人中,要有一个人必须去死,并且由D来决定,那么,无论摊到谁头上,他在心里绝对都不会服气。但是,如果不是由D来决定,而是让A、B、C三人抽签决定生死,结果就显而易见:不管是谁倒霉,他都没有话说。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是人来决定,一定会被怀疑可能搞鬼,不公平;但是,  相似文献   

19.
谁在叙事?答案可能是:谁都可以。一线教师、管理者、研究者、甚至是学生,但他们的叙事方式和内容一定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王莉 《早期教育》2010,(2):33-33
寓言故事一:《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寓言故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183;约翰逊写的。书中描述了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面对奶酪突然不见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这个故事中,“奶酪”是个比喻,它代表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