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画面上,一只兀鹰盯着一个皮包骨头的小女孩,等待她死去.照片发表后引来很大争议,很多人质问作者卡特:"当时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2.
4月初,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新读》栏目,追踪报道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女孩被其父母狠心抛弃后被送到医院救治的情况。连续数日,观众从该栏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被特写的可怜的面容,听到她凄惨的呼号:“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我好痛,我要回家……”观众无不动容,纷纷到医院看望孩子并送钱送物……费尽周折,小女孩的父母被记者找到了,  相似文献   

3.
下意识的错     
电影《看上去很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幼稚园的方枪枪盯着小女孩安睡的样子,忍不住用手去抚摸,那画面很美;而几秒后,方枪枪抚摸的手突然拧住了小女孩的脸,这种下意识的举动令人揪心。  相似文献   

4.
精灵之舞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7,(2):F0002-F0002
氤氲的雾霭,浓密的竹林,几个小女孩自由活动的背影,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可是,你知道么,这样美妙的照片就拍摄于北京的紫竹院公园.不经意间发现的有趣一瞬,成就了这幅拨动记者心弦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5.
新闻二则:1.一幅名为《生命》的新闻图片获1995年度“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画面上一名瘦骨嶙峋的非洲小女孩奄奄一息趴在地上,其身后不远处一只高大的秃鹰凶神恶煞,对其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扑向这可怜的毫无抵御能力的小生命。2.该新闻图片的作者、美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科温·卡特自杀身亡,其主要原因之一为不堪忍受社会舆论的压力,指责其缺乏社会伦理道德只顾拍照而不是先顾救人,以至可怜的小女孩最终为秃鹰所食,缺少同情心和人性。这二条新闻都曾轰动一时,并在今天和未来都将为人们牢记。它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当工作中社会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发生矛盾时,该首先选择哪一方?社会舆论该如何评价这种选择?正如科温·卡特在面对秃鹰和小女孩那幅画面时,他首先该做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08,(11):14-14
今年8月26日至29日,新安晚报持续关注合肥市窖井伤人事件,并推出“窨井追问”系列报道。26日A1版的《“吞人”窖井仍旧张着大嘴》,报道女青年刘燕回家途中跌入一口无盖窨井,造成脾脏破裂和两根肋骨骨折;27日A7版的《无盖窨井“吞噬”七旬老太》,报道73岁的程志桂老太太被无盖窖井吞没身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媒介把新闻策划当作叩开和占领市场的一种手段,并尝到了甜头。但在一片“新闻策划热”中,我们也应作一点冷思考。今年1月1日,杭州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悲剧:7岁的男孩小严浩在住宅小区的草坪上玩耍时,不幸掉进一只无盖的窨井,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这样...  相似文献   

9.
一声“不容易”,道出了当今社会不同行业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安慰,其中自然也有些许无奈.说起记者的“不容易”,实在太多太多.国家发展,社会转型,媒体蜕变,这个群体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就是如何不被各种矛盾交织的漩涡所吞噬. “人”和“新闻人”的矛盾.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曾拍摄了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画面上一个女童跪倒在地即将饿毙,而一只兀鹰正在她身后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记者都知道凯文·卡特,他的名作《饥饿的小女孩》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画面上,一只壮实凶猛的秃鹫虎视眈眈,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奄奄一息,强烈的对比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但在事后,凯文·卡特受到了指责,社会舆论认为他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为了刺激性效果而置  相似文献   

11.
一位来自重庆的小女孩,因为在上海陆家嘴发放征婚传单,要求对方必须为北大或者清华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一鸣惊人。江苏、山东的电视台对其进行了专访,一些人也趁机搭便车,扮演这位小女孩的朋友在电视上出头露面。  相似文献   

12.
在《雨》中运用最突出的镜头是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放大,或者也可以说扭曲的表现。因为在人的视野中是很少出现特写画面的。这样的画面是影片制作者以自己的风格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剪裁,是一种相当主观的视角。当人们在观赏这样的画面时,也不知不觉地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陶菲 《新闻前哨》2000,(9):31-32
在当今社会改革的潮流中,体育作为一种时尚的产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开发。其发展势头,来势汹涌不可阻挡。为加快这一产业发展的步伐,电视体育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就电视体育画面的情感、动感、美感谈点自 己的认识。 情感 一段精彩的电视体育画面必须要有情感,这样才能打动人、感动人。因为情感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让你产生共鸣,便于沟通,容易接受。作为一名电视体育工作者,如何去揣摩、去思考、去发掘、去制作这样的情感画面,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幅情感动人的电视体育画面,它能激发一个民…  相似文献   

14.
张志霞 《大观周刊》2012,(32):240-240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从小便博览群书。非常广泛,应该称得上颇有才气。然而.就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节美术课上,却画出这样一幅画。老师要求画一幅画,把你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展开自己的想象,一幅幅憧憬美好未来的嘶面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一页一页地批阅学生的图画作业,这时,一幅与其他图画极不协调的画面展现在老师面前——一个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断头台”上,躺着一个人.头颅已经被砍下来,鲜血满地,画面阴森恐怖。  相似文献   

15.
摄影师如何处理光线和画面的关系呢?一、用光表现人物特征。电视记者需要采访各式各样的人,这些人的职业、年龄、性格都不尽相同。不同的采访对象在画面的处理上也是不同的,其中拍摄老人就很有讲究。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脸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皱纹。如果为了突出老人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在直射的光线条件下拍摄,这样拍出来的画面,老年人面部的皱纹会变得明显,增加了沧桑感。假如为了淡化老年人的面部缺陷,可以使用侧逆光拍摄,因为使用侧逆光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25日,齐鲁晚报<今日济南>C1版刊发了一幅5栏的图片:在黑虎泉景区,一对母女在琵琶泉边嬉戏,突然,小女孩不慎落水.妈妈情急之下跳水救人,两人在水中拼命挣扎,大声呼救.危急时刻,一个穿黑衣服的青年男子跳入水中,奋力将两人拉到岸边.岸上众人齐心协力,将女孩及其母亲救上了岸.就是这样一则普通的图片新闻处理,却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一位7岁的小女孩,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削一支漂亮的铅笔。起风了,很大,吹开了门,小女孩站起来准备去把门关上,没有想到,门打在她手中的那支铅笔上,铅笔尖戳穿了小女孩的胸腔,插上了心脏,仅剩下半截露在外面。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电视画面就是运用镜头、声音以及文学等三种表达元素,根据人们观看事物的习惯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业内人士称为电视画面语言;我们所认识的电视画面起初是从电影画面发展而来,本是绘画艺术用语的画面一词被借用到了电视上。这里的电视画面,就是指电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诸多元素电视画面,在日常播出中,电视画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互之间又起着弥补、互衬、互托等作用,也可以理解为上一不平衡画面与下一不平衡画面的叠加达到总体的平衡,这样更富有视觉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9.
任东霞 《大观周刊》2012,(38):42-42
选择了艺术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句话一直是影响我成长过程中的一句很重要的话。画面上的点和线 都需要一个源,而源必须由画面本身产生,后来发现源可以生发自画面以外的地方,让线自认的生成画面,虽然这样没有源,但是也可以是点与线在画面形成一种自然的存在感,自然而且必然的存在。生成不是添加,而且是一种形而上的规律法于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20.
微距之美     
新闻摄影中,广角有广角之美,中景有中景之美,特写有特写之美。 有些人常把特写画面与微距画面混淆,认为有些特写画面就是微距摄影。现在的变焦摄影镜头有些都带有微距功能,用这样的镜头拍摄的微距画面,不归入微距摄影似乎不对。但是这样的微距摄影很难体现出微距的真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