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手术台就是阵地》《梅兰芳蓄须》《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这类课文都是通过讲述伟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高贵品质。教学这类课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从“教什么”“怎么教”两方面,简要谈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生有限艺无限,长把光芒照后贤。”这是戏剧家田汉在《梅兰芳记事诗》中对我国杰出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高度评价的诗句。梅兰芳小时候天资并不聪慧。幼年丧父后,他和寡母依靠伯父操琴收入勉强维持生活。8岁开蒙学戏。老师起初嫌他进步太慢,曾经对他说过“祖师爷没给你饭吃”的气话。然而这话却深深刺痛了梅兰芳的心,促使他下了发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4.
朱文娟 《今日教育》2013,(11):70-70
冯忠方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谈梅兰芳,说梅兰芳一生都坚持一个对艺术的态度,就是:“说我孬者,乃我师也。”梅兰芳拿手戏是《杀惜》,每次都爆满,大家听完之后,喝彩声不断,因此,梅兰芳演这出戏比较多,演完之后,他都是问观众对这出戏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  相似文献   

5.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相似文献   

6.
看过电影《梅兰芳》的人一定记得余少群这个名字,因为他在片中扮演了青年梅兰芳,其俊秀的脸庞让人难忘,他也因此一下子拿了八个新人奖。此后,余少群却以精致脸孔、腼腆形象在荧幕上“大打出手”:《功夫咏春》中那个天天被打的功夫小生,  相似文献   

7.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教海漫记》中有这样的描写“:靳家彦饮誉四海的《跳水》,我听了三遍,就像听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样,韵味无穷,百听不厌。它的内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因为艺术——包括教学艺术——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他在实录了“取乐”一词教学片断后感慨地说“:靳老师显然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我…  相似文献   

8.
2005年北京市高考阅读题有一段《戏剧与戏曲》文字,其中涉及了梅兰芳和他的表演体系,据说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学生对梅兰芳了解太少。北京是首善之区又是“京剧之乡”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考区呢?  相似文献   

9.
一导语(一)《看戏》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的场面。同学们,你们谁能说说有关梅兰芳的故事?(提问一二个同学之后,老师接着) 说起梅兰芳,如果退回四五十年,在我们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用“万人空巷”这个成语来形容那时侯人们为了争睹他的风采,或观赏他的表演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高洁的品行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个“蓄须明志”的故事,说的是在日本人侵占中国时,梅兰芳坚决不给侵略者演出的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几乎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在京剧舞台上塑造的一个个血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们,学过课文《梅兰芳 学艺》大家一定都知道,梅兰芳是 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他演的 是“旦”角。看看图1照片是不是 很漂亮啊!可再看看图2,他为什 么要留胡须呢?这下子还怎么演 “旦”角啊?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哦, 快跟我一起来看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9期《<拿来主义>与梅兰芳》一文,认为鲁迅先生“对梅兰芳个人的评价显然是有偏颇失妥之处的”,其理由是:“梅兰芳是近代戏曲史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学艺》是原苏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选文 ,现国标本中仍选用。与两年前教学时不同的是 ,我采取了不同的设计。且看课文第一段的教学设计 :(第一段原文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 ,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 ,不是唱戏的料子。)原设计 :1 轻声读读第一段。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然后检查读词“眼睛”、“他的眼睛”、“没有神儿” ,(注意轻声、连词、儿化)最后检查读段情况。2 问 :这一段讲了什么?梅兰芳拜师学艺遇到了什么情况?“没有神儿”是什么意思?“不是唱戏的料子”说明了什么?他心里会怎样?3 总结 :是的 ,他会多么伤心失望啊!让…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书、文第一次对接,了解课文大意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梅兰芳蓄须》。课前你们已经读完了《梅兰芳传》,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目录?(出示目录)对比《梅兰芳传》的目录和今天要上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两者有关系,《梅兰芳传》目录中的第三章和今天上课的课题都讲了“蓄须”。  相似文献   

14.
对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无论是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还是直接参与教学的小学生,无一不为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魅力所深深折服。于老师的课堂是“简单”的,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五期)但是,在这“简单”之中又往往深藏着一种“不简单”。  相似文献   

15.
秋日的多媒体教室,阳光灿烂,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梅兰芳学艺》,感觉到于老师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在课堂上,他仍然充满激情,童心洋溢,他的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教杵祺写作文》一文见诸《生活教育》后,有位长我八岁的老同学发“伊妹儿”来问我:“你认为文章越长越好吗?”我答复道:“我还没有脑残吧?”朋友又问:“你花那么多功夫教杵祺写作文,不就是教他把几十字写成千儿八百的长文吗?”我明白了。朋友的意思是:既然文章的优劣与长短无关,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力气膨胀杵祺的作文呢?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的——它涉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开设语文以及什么是语文教学之类的根本性问题。但我这里暂且先不谈。  相似文献   

17.
《辍耕录》是元朝末年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的著作,该书全称《南村辍耕录》。南村,这个元末的水乡小村,就是今日的松江县泗泾镇。那未,陶宗仪是怎样在南村写成这本著作的呢? 陶宗仪是浙江人,相传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后代。他学识渊博,擅长写作。元朝末年,兵荒马乱,陶宗仪在他三十多岁时,率全家从松江避居南村,把他的住所取名为“南村草堂”。陶宗仪生活清贫,一边教  相似文献   

18.
座儿     
电影《梅兰芳》里,福芝芳说的最到位的一句话是:"梅兰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是座儿的。"说到位,并不是因为这是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终极较量,而是一语道破了京剧演员要对"座儿"的尊重。2011年3月,一位花旦名角在上海演出全部《玉堂春》时,被观众轰下去重演了,原因是她没演《起解》一折。玉堂春,就是被我们唤作"苏三"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戏剧大师梅兰芳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两位文艺界前辈柯灵与黄裳也因了40年前有关梅兰芳的往事展开了激烈论争。因柯文中有“伟大正直如鲁迅也不免对梅怀有极深的偏见”(《想起了梅兰芳》)等语,又引起杜浙等对柯文的批评,认为“鲁迅决无卑视梅兰芳之意,更非对梅怀有偏见”。①这实际是新时期以来,如何看待鲁迅对梅兰芳批评的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爷爷(曾祖父)已80多岁了,他经常捋着白花花的胡子笑眯眯地对我和家人说:“我和你们一道,拥有一个‘博士爷爷’,我们可真幸福呀!”我和家人都不住地点头。我家的这位“博士爷爷”是谁呢?他就是《现代家教》。平日里,他住在山东省烟台市阜新街7号。每月的上旬,他都要以崭新的面貌千里迢迢来到我家。我和家人都争相迎接。记得“博士爷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