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趼人为《李伯元传》曰:“君之才何必以小说传哉,而竞以小说传,君之不幸,小说界之大幸也。”,吾于趼人亦云,吴趼人不仅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名于晚清文坛,而且以其小说理论与梁启超等人合力指导和推动了小说界革命。其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写情小说与笑话小说理论皆对晚清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2.
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顾名思义,《新石头记》是曹雪芹《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一个续本,实际上二者并无多少联系。《新石头记》共四十四。前二十四借贾宝玉再次入世的经历和线索来反映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二十四则假宝玉周游“文明境界”来  相似文献   

3.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吴趼人不仅于190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从题目、构思以至章节设计与梁启超的<李鸿章>均有相似之处,明显受到梁的影响,二人从行迹到心迹遇合说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是对梁启超维新理想的呼应.  相似文献   

4.
吴趼人的《恨海》将女性主人公张棣华放置于动荡时局的前幕,并在其成长蜕变中揭示出心灵幽微面——内心相互对峙、相互胶着的矛盾状态,以及其“羞耻”与“自怨”心理势力由冲突角逐到逐渐合流的过程。《恨海》所演绎的自我意识的萌发与消亡,看似最终规训于传统思想道德法则之下,实质上也暗含超越现实层面的意义,反映出作者对“情”与“理”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景。小说最后张棣华遁入空门的结局设定,也潜在蕴含着吴趼人个人对拯救晚清的自觉意识,具有现代性特质,显现出晚清文学众声喧哗的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消闲报》上发现的材料来探讨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最早发表的一部章回小说《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奇书》从近代报刊新闻中汲取素材,并混同于轶事趣闻中一起刊登,预示了近代小说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也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最后他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对立面。以吴趼人的《恨海》为例,揭示吴趼人在创作上悖离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原因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7.
虽然吴趼人认为小报生涯妨碍了他的进步,但是实际上办小报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吴趼人的小报生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并使他及时了解时代动向,顺风而动,投入"小说界革命"的潮流。在晚清众多的报人兼小说家中,吴趼人极富于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小说理论家。关于他的小说创作,论著甚多,而关于他的小说理论,则论者很少,似乎只有阿英、黄霖等(注)不多的几位专家学者曾为文进行过评述。其实,吴趼人的小说理论,同他的小说创作一样,也是应当予以注意的。笔者因此而为此文,想就吴趼人的小说理论,在阿英、黄霖等先生论述的基  相似文献   

9.
吴趼人是晚清"小说界革命"时期为数不多的与梁启超有过直接交往的新小说家.他是<新小说>杂志中后期的总撰述员,在创作思想方面与新小说社的理论倡导有着许多吻合之处,尽管深入一层来看不过是貌合神离.他所主持的前期<月月小说>,秉承了<新小说>的办刊宗旨和体例.在创作实践方面,他所创作的历史小说、写情小说、理想小说、社会小说等,都是晚清时期这些小说类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体现着"小说界革命"的创作实绩.吴趼人与新小说社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当了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0.
1906年,吴趼人搜集了中国古今奇案数十种,结集为《中国侦探案》,被时人称作中国侦探案有记事专书的滥觞。尽管其书多写断案而非探案,但它在思想观念与文体模式等诸多方面已融入了刚刚输入的西方侦探小说,因而与传统的公案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尤为重要的是,吴趼人借此揭橥了一条立足于本民族的中西文学融合途径。在当时一边倒的崇拜外国侦探小说的声浪中,他转而力图从传统清官文化中恢复旧道德,从旧公案小说中追寻侦探小说之根,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均开启了侦探小说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宋谴责小说的代表人物吴趼人,人们已谈得很多了。但是,有些方面的问题,似乎还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如吴趼人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即是其一。本文便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的吴趼人小说研究经历了20世纪前20年的滥觞期,20—40年代的学术奠基期,50—70年代的泛政治化与狭隘化时期及80年代以来的复苏与发展期,积淀下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的吴趼人小说研究之整体水平还不高,这一研究现状与吴趼人作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小说大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有关历史小说的理论在晚清小说理论界颇有影响,他的历史小说《痛史》也被誉为晚清讲史中最好的一部。因此,考察他对历史小说的理论见解及其作品的成就,对于研究近代小说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历史小说创作,具有悠久的传统,在白话小说处于初级阶段的宋元时代,就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 出身于破落官僚世家的吴趼人,以自谋生路入世,长期生活在新兴都市上海,又多次出任报纸主笔,“于政教风俗,多所绳纠”,有机会以多种方式广泛地接触并“潜窥而默察”(《月月小说序》)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形形色色的“怪现状”、“怪人物”,进而本着为时代立言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穷愁著书”,以客观再现的艺术方式,坚持真实性的创作原则,努力使自己的艺术构思切近社会生活的自然形态,以再现经验世界、反映社会风貌为自己的艺术使命,为封建中国的衰亡录下了一卷卷的黑白像,使自己的小说呈现出写实的美学风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官场众生”就是其中最光怪陆离、惊心动魄、发人深思的一卷。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晚清新小说创作实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吴趼人的短篇小说无论从取材倾向与主题意蕴等内容方面,还是从叙事情景、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等形式方面,都与传统短篇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体现出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型期短篇小说的诸多新质。吴趼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带起了清末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小小热潮,为长期停滞的中国短篇小说创作打开了一条生路。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是表达作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关键,但次要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吴趼人写情小说《恨海》《劫余灰》《情变》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形色各异丰富多彩,在表达主题意蕴和完善作品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恨海》是晚清小说家吴趼人颇为得意的中篇写情小说。本文试从《恨海》开篇的一段议论出发,拟称其为"情论",从具体内涵、文论缘起、文本表现以及其内涵拓展四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晚清科幻乌托邦小说对“新中国”的想象中,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成就最为突出。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借上海、北京两座城市展现了愚昧、落后的晚清社会;后半部分则借“文明境界”的描绘,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科技“中国梦”。吴趼人描绘的“文明境界”是一个超级科技帝国和军事大国,其所秉持的社会理想是世界和平进步、民族友好平等。为实现科学昌明的“中国梦”,小说指出,需要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培育自立自强的国民精神及培养大批极富创新、实践精神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吴趼人凭借自己担任总撰述的《月月小说》为平台,开辟“短篇小说”专栏,发表了一大批作品,并以广告、征文启事的形式进行号召。他的短篇小说无论从题材内容、思想意蕴还是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为中国传统小说首先在短篇小说领域的突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吴趼人以《恨海》、《劫余灰》、《情变》为代表的写情小说,集中大量笔墨刻画女性形象,对男性世界的刻画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吴趼人写情小说中男性世界的三种类别:一消失的男性世界、畸形的男性世界、正常的男性世界的具体分析,探讨小说中男性世界的塑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