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方志学的集大成之作——评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学是历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是历史文献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具有独立学科的性质。但是,多年来对于方志学的基础理论缺乏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方志学理论体系。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历史文献最富国家,据统计现存方志8500种左右,计11万余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史志的整理与编修工作,不但出版了一大批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旧方志,而且发行了为数不少的新修史志,把编修史志工作与整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随着新修史志工作的普遍开展,急需加强方志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急需出版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具体的史志编写工作的“方志学通论”或“方志学概论”性质的著作。适应这种需要,1983年8月出版了来新夏主编的《方志学概论》,1984年出版了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中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一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撰述。章氏阐明了志即史体的方志性质和志立三书的义例规范以及方志的体裁、内容、任务、作用等诸多方志学理论,并躬身实践,编著了一系列堪称精典的方志力作。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的编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方志无学"的传统偏见使方志学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滞后。本文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探讨高校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出校地合作是打破目前方志学专业发展困境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确立了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主张方志立三书;确定了“志”书的体裁和内容;主张应辨清各类方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使我国地方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方志学。  相似文献   

5.
何婷立  刘继刚 《河南电大》2000,(4):42-44,48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确立了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主张方志立三书,确定了“志”书的体裁和内容,主张应辨清各类方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使我国地方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方志学。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一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撰述,章氏阐明了志即史体的方志性质和志立三书的义例规范以及方志的体裁,内容,任务,作用等诸多方志学理论,并躬身实践,编了一系列堪称精典的方志力作。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和方志学家,被梁启超誉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对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材料收集、修志机构的设立、修志组织者与修志者之间的关系与职责分工等方面阐发了前人未及之论,使方志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方志学存立于世。章学诚在方志学方面既有理论的创新,又有实践成果,他主修或参修了十多部省、州、县志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志乃史体"、"志立三书"、议立"志科"主张,为我国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方志卷帙浩繁,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方志约八千多种,计十余万卷。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的方志遗产,认真修好新志,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就目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方志的特点与定义 要编修好新方志,有必要弄清方志的涵义、特点以及史与志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是“地方之百科全书”。我认为上述两种说法,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尚未突出方志的特点,如果用以指导实践,难免会造成不良后果。 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古已有之。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就曾经说过:“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①在他看来,地方志即地方史。故他明确提出:“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之全史。”②现在持地方志即地方史观点的同志,无不引章氏之言,作为主要依据。 诚然,无论是地方志还是地方史,都应记“一方之事”,都应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因而两者之间,有其共同之点。但是,在注意史志共同点的同时,必须看到,它们之间,又是有着种种区别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9.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对我国的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作《和州志例》,次年撰成《和州志》四十二篇,这是他最早编修的一部地方志。乾隆五十四年,他又为亳州知州裴振撰《亳州志》.此外,他还编修了《永清县志》并参与《湖北通志》的编纂。章学诚为安徽修的两种地方志在他的方志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亳州志》是他的“颇有新得”之作,他自视很高,说: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由于他在方志学上的贡献,受到了后世学者的盛誉,如梁启超,黎锦熙,瞿宣颖以及今世众多的方志学研究者。诚然,章学诚有着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又擅长史学,他的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他的方志学思想体系又非无瑕白壁,客观地评价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仅就章学诚方志思想体系中的“方志立三书”说略陈管见。 方志三书,即“志”、“掌故”、“文征”,这是章学诚为方志拟定的编纂体例。章氏认为,“志者,识也,典雅有则,欲其可以诵而识也。”“志”由纪、表、图、考、略、传等部分组成,立志以“备史裁”,志是一部方志的主体。所谓“掌故”、“文征”,是志的两翼,掌故用以“昭典例”,即保存典要掌故。文征用以“俟采风”,主要辑录诗赋艺文。掌故、文征,似今日资料汇编,设此二书,既可使志简明得体,又不失保存史料和与志互证的作用。在三书之外,章氏又别立“丛谈”一门,以收录修志取材所余,“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的资料,使方志体例更加完备。 方志立三书,是章学诚在方志编纂中的创新,以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  相似文献   

11.
《方志今议》是黎锦熙在方志学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作,对指导《同官方言谣谚志》、《宜川县志》、《洛川县志》、《黄陵县志》等地方志的编写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编修省志、市志和县志,仍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剖析了《方志今议》的学术价值及黎锦熙的学养功力,以期更好地理解民国方志学和一代大师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方志比较研究是认识方志地位、价值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清代皖志与其前后时期的方志比较为例,分析了清代皖志的地位、特点。认为清代皖志是在前代方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沿袭前代方志内容、体例、体裁较多,但也有较大变化,内容更为丰富,体例上逐步完善,并对民国方志编纂影响较大,为民国方志的编修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史学大家,他运用他所仍导的新史学思想,对于方志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方志起源、方志性质、方志发展史、方志价值等等,都做了一番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中国方志学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的方志学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多,推动了方志学理论研究,使得方志学更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方志浅说     
方志,即地方志。编修方志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省、县方志都没有重修,我国修志的传统有面临断绝的危险。前年四月,在中国史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同志提出了加强中国地方史志研究编纂工作的任务。同年五月,曾三同志在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档  相似文献   

15.
刘咸忻是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方面造诣非凡,独树一帜。他认为地方志应“自有其精神与体例”,指出“方志者一国之史”,明确提出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和广搜材、慎择材、重考材的选材主张。在方志的编纂体例方面,刘咸忻指出:应在方志中新建《事纪》一目;方志中的《地域志》应“图表”兼备;应对方志各目进行整合,并他目于《地域志》中;将方志中的《政略》改为《治者略》。  相似文献   

16.
民国是方志体例的大变革时期。民国《汝城县志》是在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并通咨各县搜集新旧志书的背景下纂修而成的。其体例和内容上既有因袭,也有裁汰;既有调整,亦有增益。该志虽算不上佳志,但对于我们考察民国方志编纂和方志学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探讨该志纂修背景、纂修者及体例内容等方面,可以从个案管窥民国30年代初期的修志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魏蜀之战的街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地名,然而街亭的地理位置,古今学者众说不一,疑而未决,成为地方史志编纂中的一个难题。查古代文献和方志,关于街亭位置的记载有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体系,使方志发展成为我国史学的一个专门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同是明代初年一位有着良好家庭背景和较高学术修养的徽州人。朱同编修的《新安志》早已亡佚。根据保存下来的志序可知朱同编修此志的基本情况,亦可知朱同的修志思想和方志理论。朱同认为志书亦即史书,修志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成果,更应该加以变通和创新。朱同非常重视志书的质量,也强调修志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自宋以来,中原各个地方兴起修志之风,地方志由此得到大力发展。方志作为与史书有同等地位的资料,在近年来更是受到极大的关注,形成专门研究的研究领域——"方志学"。方志以其详载一定地方的风貌见长,但是在其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之中,由于一些编修者的思想意识因素,以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渗透等因素,所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云南地区与中原骨肉相连,而这一地域内的方志在明清时期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但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很多一般方志所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